“恭喜你,答對3道題,順利通關,注意安全,工作愉快……”7月11日一大早,在中鐵十五局蘭張三四線新烏鞘嶺隧道項目智慧門禁前,施工人員正排隊等待“通關”,這是項目打造智慧工地的一個縮影。
蘭州至張掖三四線鐵路是國家中長期鐵路網規劃和“十二五”“十三五”鐵路發展規劃的重大項目,也是甘肅河西走廊地區重要的交通基礎設施和“絲綢之路經濟帶”快速客運通道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新烏鞘嶺隧道全長17.125公里,是國內第一座越嶺選線中利用既有隧道斜井設施的高鐵隧道,也是全線重點控制性工程。該地平均海拔2900米,最低氣溫零下30.5攝氏度,氣候惡劣、工程復雜。中鐵十五局負責隧道進口段8021米施工任務。
面對高標準的施工要求、高風險的作業環境和高強度的施工狀態,該項目聚焦施工管理重難點,綜合運用BIM+GIS平臺,建成了“云+數據+端”的智慧型工地指揮中心,擁有施工現場遠程監控、培訓教育、模擬施工教學、工程進度分析預警、物資采購與消耗預警、機械設備維修保養預警等8個模塊。其中,現場遠程監控通過車輛及人員定位系統、應急可視對講系統、二維碼技術等,實現了對每個作業時段全員、全方位、全流程實時動態管控。可視化教育平臺采用安全隱患分析、VR體驗、火災消防演示、施工工法教學視頻和模型、標準件展示等方式,提升了全員安全風險辨識及預防能力。模擬施工教學通過BIM三維建模,可更加直觀地展示隧道的支護結構形式,實現可視化交底,提高交底和培訓的質量。同時,他們利用超前地質預報和圍巖監控量測數據建立隧道地質模型,提前預判前方地質情況,動態調整支護參數。門禁采取人臉自動識別和“答題通過制”,工人24小時內答題一次,每次答5道題,答對3道方可進入。題庫每月更新,不合格者返回培訓教育中心學習,月積分超過200的給予一定現金獎勵,強制和鼓勵并行措施調動了作業人員學習安全知識的積極性和自覺性。
自2019年7月15日開工以來,該項目未發生一起安全質量事故,累計完成主洞掘進7803米,計劃2022年8月20日實現管段全部貫通。
蘭州至張掖三四線全線建成通車后,將使古老的河西走廊接入高速鐵路網,并成為“一帶一路”重要的“亞歐大陸橋”,是我國通往中亞、中東、歐洲的便捷通道。
智慧工地指揮中心
根據中國汽車流通協會提供的上牌信息顯示,2025年5月,國內客車(含輕客、中客、大客)月度實際銷量達到4.2萬輛,相比去年同期呈負增長,降幅為1%。 上牌維度的客車終端實際銷量,更能反映國內客車市場需求的真實狀況,進一步拉長來看,今年前5個月的數據同樣不容樂觀。統計數據顯示,2025年1-5月,國內客車實際銷量達到19萬輛,與去年同期的銷量持平。 整體來看,進入2025年后,本輪始于2023年的國內客車市場快速放量,似乎已進入瓶頸期。 從年度銷量數據,可以明顯看到,2023年之前,國內客車市場進入增長停滯期,2019年銷量達到36萬輛后,此后4年時間都在35萬輛上下徘徊,始終難以突破。而2023年開始打破僵局,同比增速達到14%,年度銷量接近40萬輛,2024年快速拉升,年度銷量一舉突破50萬輛大關,而增速更是高達29%。 2023年和2024年的快速放量,與多重因素密切相關。首先是疫情結束后國內旅游市場的爆火,直接拉動2023年國內旅團細分市場的客車需求,此后,2024年7月,國家出臺以舊換新政策,推動城市公交車電動化替代,支持新能源公交車及動力電池更新,這一政策有力推動了公交車的更新熱潮,從而推動國內公交細分市場的客車需求集中爆發。 以公交市場為例,在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