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復興號動車通過大瑞鐵路大保段瀾滄江特大橋
“滇處巖疆、山谷險阻、行路之難,視蜀道而過之”,這是《云南通志》中對橫斷山脈的描述。大瑞鐵路大保段地處橫斷山脈南部,要在這樣的地質條件下架橋、打隧,對于鐵路建設者們來說,考驗的不僅僅是解決技術難題的智慧,更是“千磨萬擊還堅勁”的毅力。
瀾滄江特大橋:
創下橋梁建設史上三項世界第一
大瑞鐵路指揮部總工程師曾勁介紹,大瑞鐵路于2008年開工,采取大理至保山、保山至瑞麗分段建設模式。其中,全長133.66公里的大保段共有橋梁34座、隧道21座,施工難度國內外罕見。大保段的瀾滄江特大橋、大柱山隧道、杉陽隧道等工程,都是非常難啃的“硬骨頭”。
飛跨瀾滄江天險的瀾滄江特大橋,是大保段的代表性工程。大橋全長528米,主跨342米,距離江面高差270米,相當于90層樓的高度。河谷每年有近8個月的時間都是風季,風最大的時候達10級以上,有些體重比較輕的工人,必須扶著東西才能在橋面上慢慢走動。
橋面合龍后,這座大橋創造了三項世界第一:世界建橋史上首次采用二次豎轉工法施工;二次豎轉角度之和達到130度,為世界橋梁施工最大紀錄;豎轉鋼拱架的重量當時達到了2500噸,創下世界橋梁施工最重紀錄。這為我國在高山峽谷地區建設大橋積累了寶貴經驗,彰顯出我國橋梁建設的世界領先水平。
大柱山隧道、杉陽隧道:
施工現場“水深火熱”,風險奇高
大保段大柱山隧道穿過6條地質斷層,施工難度極高。被看作是隧道掘進過程中情況最棘手的“突泥涌水”,在這里只是家常便飯。隧道的建設者要面對“水深火熱”的終極考驗。大柱山隧道入口方向經常出現“突泥涌水”,最大瞬時涌水量高達每小時12000余立方米,相當于10分鐘注滿一個標準泳池,工人們在齊腰深的水里幾乎無法站穩。隧道出口方向面臨的問題是“火”——這里地溫很高,水汽在40多攝氏度的環境中彌漫,讓人感覺悶熱難耐、無法喘息,工人們不得不躺在冰塊上降溫。加之圍巖軟弱破碎,巖爆現象頻繁發生。洞里排出的水形成了一條流淌多年不斷的瀑布。
杉陽隧道自2008年開工以來,先后發生溜坍、坍塌、突泥、涌水等地質災害達700余次。在國內施工的鐵路山嶺隧道中,是掘進難度最大、安全風險最高的一條。隧道施工怕軟不怕硬,當地的滇西紅層地質遇風就崩解、遇水就成泥,工人們把這種情況形象地比喻成“在豆腐里打洞”,即使是用雙層大型鋼拱架進行支護,巨大的高地應力還是會將拱架如同擰麻花一般變形折斷。在這里施工,日平均進度僅有0.6米,艱難程度可想而知。
根據中國汽車流通協會提供的上牌信息顯示,2025年5月,國內客車(含輕客、中客、大客)月度實際銷量達到4.2萬輛,相比去年同期呈負增長,降幅為1%。 上牌維度的客車終端實際銷量,更能反映國內客車市場需求的真實狀況,進一步拉長來看,今年前5個月的數據同樣不容樂觀。統計數據顯示,2025年1-5月,國內客車實際銷量達到19萬輛,與去年同期的銷量持平。 整體來看,進入2025年后,本輪始于2023年的國內客車市場快速放量,似乎已進入瓶頸期。 從年度銷量數據,可以明顯看到,2023年之前,國內客車市場進入增長停滯期,2019年銷量達到36萬輛后,此后4年時間都在35萬輛上下徘徊,始終難以突破。而2023年開始打破僵局,同比增速達到14%,年度銷量接近40萬輛,2024年快速拉升,年度銷量一舉突破50萬輛大關,而增速更是高達29%。 2023年和2024年的快速放量,與多重因素密切相關。首先是疫情結束后國內旅游市場的爆火,直接拉動2023年國內旅團細分市場的客車需求,此后,2024年7月,國家出臺以舊換新政策,推動城市公交車電動化替代,支持新能源公交車及動力電池更新,這一政策有力推動了公交車的更新熱潮,從而推動國內公交細分市場的客車需求集中爆發。 以公交市場為例,在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