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海機場聯絡線工程為代表的大直徑盾構隧道,形成盾構隧道智能建造體系架構,將我國隧道建造技術推向了新高度。”中國工程院何華武院士說道。11月26日,在中國中鐵盾構隧道智能化建造現場會上,包括中國工程院院士何華武、丁烈云、朱合華,國際隧道協會前主席嚴金秀等在內的數十位院士專家表示,上海機場聯絡線工程11標成功應用的智能掘進和內部結構智能化全預制拼裝技術與成套裝備,首次實現了盾構掘進由“人工為主、智能為輔”到“智能為主、人工為輔”的產業升級,標志著我國盾構隧道智能建造技術發展已邁向新高度。
上海機場聯絡線工程全長68.6千米,從虹橋樞紐站出發,經過浦東機場,終到上海東站,設計時速160公里,是國內首條與國鐵網絡互通互聯的市域鐵路示范工程。中鐵隧道局承建的11標項目全長4721米,采用直徑14.04米的大直徑盾構,實現了在長距離高承壓水粉砂層的盾構機自主掘進和智慧管理。截至2022年11月上旬,工程已順利突破3000米,同時創造了單日掘進32米的大直徑盾構施工全國紀錄,平均月進度達到了新水平。
依托中鐵隧道局研發的盾構隧道智能掘進和內部結構智能化全預制拼裝技術與成套裝備,上海機場聯絡線工程在智能掘進模式下,現場僅需要有人值守,無需操作,即可實現盾構機的正常掘進。新研制的智能設備,實現了大尺度33.6噸預制混凝土件的毫米級高精度拼裝,提高施工效率16%以上。中國中鐵副總裁、總工程師孔遁介紹,智能化建造是目前我國隧道技術的發展方向,中國中鐵正聚力打造集設計、施工、科研、制造“四位一體”的隧道建造全鏈條智能化樣本,通過上海機場聯絡線等工程實踐,為我國隧道智能建造技術發展積累經驗、貢獻力量。中國中鐵數字施工與智能建造核心產業正在邁入高質量發展的新時代。
國際隧協前主席嚴金秀表示,我國是世界上隧道數量最多、建設規模最大、發展速度最快的隧道大國。近年來,隨著物聯網、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飛速發展,信息化、智能化發展與隧道建造技術深度融合,特別是以上海機場聯絡線為代表的多個工程攻克了盾構隧道智能建造領域多項國際難題,有力推動了我國隧道建造技術持續引領全球。
此次現場觀摩會匯聚了何華武、丁烈云、朱合華三位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際隧協前主席嚴金秀,中國中鐵副總裁、總工程師孔遁,中鐵隧道局總工程師洪開榮等近百名行業專家,各方圍繞盾構隧道智能建造技術的發展突破、未來展望等多個課題進行了深入探討。會上,中國工程院何華武、丁烈云、朱合華三位院士及中鐵隧道局總工程師洪開榮分別作了題為《我國交通運輸發展成就及典型熱點問題思考》《智能建造關鍵技術分析》《地下基礎設施的數字化賦能與治理》和《盾構隧道智能建造技術的突破與展望》的主題報告。
軌道交通展消息 2025年4月,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共有54個城市開通運營城市軌道交通線路326條,運營里程10975.8公里,實際開行列車361萬列次,完成客運量28.5億人次,進站量17.0億人次。4月份,客運量環比減少0.3億人次,減少1.0%,同比增加0.9億人次,增加3.3%。4月份全國總運營里程的平均客運強度為0.865萬人次每公里日,環比增加2.1%,同比減少3.5%。本月無新開通線路。 其中,43個城市開通運營地鐵、輕軌線路268條,運營里程9507.8公里,完成客運量27.5億人次,進站量16.3億人次;16個城市開通運營單軌、磁浮、市域快速軌道交通線路25條,運營里程970.7公里,完成客運量8695萬人次,進站量5809萬人次;18個城市開通運營有軌電車、自動導向軌道線路33條,運營里程497.3公里,完成客運量1047萬人次,進站量990萬人次。 相關推薦:軌道交通展展位預訂??軌道交通展免費報名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