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膚講究建立皮膚屏障,水上施工,也可以為水體建立“綠色屏障”。16日,記者在兩湖隧道東湖段風光村施工區域看到,平靜的東湖湖面上正拉出一條綠色圍擋,項目現場負責人介紹,這個可隔開施工區水體和東湖水體的“水下圍墻”,是建設施工單位為保護東湖生態環境用上的綠色施工“神器”。
填充739個溶洞,為盾構開一條“好路”
那一頭,“東湖號”、“功勛號”兩臺盾構機先后下井,蓄勢待發;這一邊,兩湖隧道工程辦理完成臨時利用東湖水體手續,啟動了湖底溶洞注漿施工。
施工人員介紹,“水下圍墻”可以在施工中保護東湖水體
盾構機在水下50米掘進,對東湖水體有什么影響?施工單位中建三局兩湖隧道(東湖段)2標段技術負責人谷海華告訴記者,去年5個月的專項勘察中,施工方打了500余個勘察孔,發現了739個溶洞,“根據專項勘察結果,風光村一棵樹至武大凌波門段水域屬巖溶強發育區,長約1公里,溶洞見洞率為76.3%,這種地質對盾構掘進較為不利。”
他解釋稱,“盾構機‘怕軟不怕硬’,溶洞里面有空的,也有充滿淤泥的,刀盤遇上溶洞,不是一個平衡的受力面,不利于姿態控制調整,就會影響盾構機的掘進安全。”據介紹,施工方探明的最大溶洞高約21.6米,比直徑15.094米的“東湖號”盾構刀盤還要高,“如果掉下去了,那就危險了。”
目前武漢兩湖隧道東湖段三臺盾構機已組裝完成兩臺,正在整機調試,計劃6月底具備始發條件。項目現場負責人表示,風光村施工區域啟動的湖底溶洞注漿施工,將為盾構機的掘進開一條“好路”。
1公里巖溶區,“水下圍墻”包起來
據了解,項目部用了半年時間,科學比選多種施工方案,從可行性、環境保護、施工質量、安全風險、工期等方面進行綜合對比后,經過多次專家論證,最終確定了“鋼棧橋+鋼平臺”洞外注漿加固的最優方案。在此過程中,“環保”是首選項,一切施工方案都圍繞這一出發點展開。施工啟動的第一步,就是將施工區域、即1公里巖溶強發育區用圍擋“包”起來。
記者在現場看到,遠處東湖湖面已打好鋼管樁,兩艘施工船只上,工人們帶著綠色圍擋正在忙活。“工人們在給圍擋配重,裝上石籠,然后順著鋼管樁鋪設,就為我們的后續注漿施工筑了一道‘水下圍墻’。”岸上尚未鋪設的“圍墻”,是寬約5米的雙面涂塑PVC布,頂部為浮標,底部打孔。
施工人員正在安裝水體圍隔
谷海華介紹,東湖水深約三到四米,圍擋底部配上石籠,可以沉到湖底,湖面浮標跟著水位飄蕩,相當于在施工區和東湖水體之間拉出一道物理分隔的綠色屏障,封閉施工,“可以保證施工區域水體和東湖水體保持比較低的交換狀態,也減少施工對東湖景觀的視覺影響。”
水下有“圍墻”湖面有“濕地”,還有19個“監工”
項目現場負責人介紹,項目為保證綠色施工采取多項措施,“水下圍墻”只是其中一項。下一步,項目部將沿著施工區域在湖面布置2.5公里的“濕地”,這些“濕地”上層為漂浮濕地,種植美人蕉、菖蒲等植物,能有效吸附污染物;下層為人工生物膜,能有效附著微生物,具備污染物凈化、生態系統恢復、景觀改善等功能。
施工人員正在安裝水體圍隔
在施工過程中,對東湖水質的影響全程被監測,“我們將在施工區及外圍水體設置19個監測點位,對溫度、PH、溶解氧、透明度、總懸浮顆粒物等10項水質指標和水生生物情況進行監測。”據介紹,現場還將使用無人機巡航監測和岸基多光譜相機監測,對水體富營養化參數進行24小時監控。由于巖溶處理工作量大,該工程預計明年3月完成施工。巖溶處理施工完成后,項目將盡快拆除施工設施,清除圍隔,消除施工印跡,恢復湖體原貌。
兩湖隧道工程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城市湖底雙層超大直徑隧道,設計車速為50公里/小時。工程北起秦園路和東湖路,下穿東湖、南湖,南接三環線,全長約19公里。項目建成后,將在武昌片區形成一條南北向快速通道,可有效緩解二環線、珞獅南路、水果湖隧道等道路的交通壓力,不斷完善區域路網體系,方便周邊地區居民出行。
軌道交通展消息 2025年4月,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共有54個城市開通運營城市軌道交通線路326條,運營里程10975.8公里,實際開行列車361萬列次,完成客運量28.5億人次,進站量17.0億人次。4月份,客運量環比減少0.3億人次,減少1.0%,同比增加0.9億人次,增加3.3%。4月份全國總運營里程的平均客運強度為0.865萬人次每公里日,環比增加2.1%,同比減少3.5%。本月無新開通線路。 其中,43個城市開通運營地鐵、輕軌線路268條,運營里程9507.8公里,完成客運量27.5億人次,進站量16.3億人次;16個城市開通運營單軌、磁浮、市域快速軌道交通線路25條,運營里程970.7公里,完成客運量8695萬人次,進站量5809萬人次;18個城市開通運營有軌電車、自動導向軌道線路33條,運營里程497.3公里,完成客運量1047萬人次,進站量990萬人次。 相關推薦:軌道交通展展位預訂??軌道交通展免費報名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