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余名工人,4個月有效工期,經過“搭積木”式的預制構件拼裝施工,一座地鐵車站“華麗誕生”。7月1日,中鐵二十二局集團有限公司首座裝配式地鐵車站——長春軌道交通7號線吉大四院站拼裝完成,施工進度位居全線裝配式車站之首。
吉大四院站是全線三座裝配式車站之一,為地下二層島式車站,全長204米,其中現澆段位于車站兩端,總長60米,預制裝配段位于車站中部,總長144米,裝配構件共計72環504塊,最重的頂板構件長度超過10米,重達54噸,拼裝總重1.8萬噸。
裝配式建造技術是一種新型工法,它將車站主體結構分成底板、側墻、頂板等7塊混凝土預制構件,提前在預制場澆筑制作,待明挖施工結束后,在施工現場將7塊預制構件按順序拼成一個拱形結構。不同于常規矩形車站,拱形車站更加符合地下受力結構,且能夠帶來內部無柱的開闊視野。據統計,該工法有效節省了工期4個月,減少現場作業人員80余人。施工期間現場也不再有鋼筋綁扎和混凝土濕作業,既減少了鋼材、木材的用量,以及冬季低溫對現場混凝土施工的制約,也極大降低了施工噪聲和粉塵對城市環境的污染,有助于告別傳統“臟亂差”的現象,更符合綠色低碳發展理念。
“大積木”站得穩、接得牢是保證工程質量的關鍵環節。據項目總工程師劉力軍介紹,他們沿車站基坑橫向設置了5條1.2米寬的水泥條帶,作為構件落地的支撐點,并通過條帶表面平整度控制保證大面積拼裝體基面精平。施工過程中,技術人員利用預埋角鋼將水泥條帶表面高低誤差嚴格控制在1毫米范圍內,條帶間填充的混凝土基面低于水泥條帶面10毫米,為預埋導管及構件安裝后注漿找平預留空間。后續通過在榫槽縫隙注入改性的環氧樹脂漿料,確保構件粘接成一個整體。
項目部還牽頭組織成立了科研攻關小組,邀請業內權威專家論證指導,科學組織編制施工方案,“量身定制”了具備旋轉、精確自動定位、防搖擺、姿態微調、糾偏等多功能的“80噸智能龍門吊+整體分離式臺車”工裝設備,確保拼裝誤差控制在5毫米以內,有效避免了拼裝接縫不符合設計要求、精平墊層平整度達不到要求、預制塊掉角等問題,攻克了全線首座樁撐體系車站裝配式施工難題,實現了由傳統“建造”到機械化“智造”的轉變。
長春軌道交通7號線南起汽車公園站,北至東環城路站,全長23.16公里,設19座車站。線路建成后,將加強西南部汽開區與中心城區的聯絡,有效緩解東風大街、南湖大路、東環城路段等地的交通擁堵情況,促進長春城市格局合理發展。
根據中國汽車流通協會提供的上牌信息顯示,2025年5月,國內客車(含輕客、中客、大客)月度實際銷量達到4.2萬輛,相比去年同期呈負增長,降幅為1%。 上牌維度的客車終端實際銷量,更能反映國內客車市場需求的真實狀況,進一步拉長來看,今年前5個月的數據同樣不容樂觀。統計數據顯示,2025年1-5月,國內客車實際銷量達到19萬輛,與去年同期的銷量持平。 整體來看,進入2025年后,本輪始于2023年的國內客車市場快速放量,似乎已進入瓶頸期。 從年度銷量數據,可以明顯看到,2023年之前,國內客車市場進入增長停滯期,2019年銷量達到36萬輛后,此后4年時間都在35萬輛上下徘徊,始終難以突破。而2023年開始打破僵局,同比增速達到14%,年度銷量接近40萬輛,2024年快速拉升,年度銷量一舉突破50萬輛大關,而增速更是高達29%。 2023年和2024年的快速放量,與多重因素密切相關。首先是疫情結束后國內旅游市場的爆火,直接拉動2023年國內旅團細分市場的客車需求,此后,2024年7月,國家出臺以舊換新政策,推動城市公交車電動化替代,支持新能源公交車及動力電池更新,這一政策有力推動了公交車的更新熱潮,從而推動國內公交細分市場的客車需求集中爆發。 以公交市場為例,在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