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港珠澳大橋向西,一條陸路交通大動脈正跨過黃茅海,連綴起珠江口西岸都市圈;向北,多條快速路組成的戰略大通道正讓珠海的城市承載力和輻射力進一步增強,成為環珠江口“黃金內灣”中一顆閃耀的明珠。黨的十八大以來,昔日的“交通末梢”正發生著蛻變,多層次、樞紐型、網絡化的綜合立體交通體系建設將為珠海打造大灣區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門戶樞紐城市、珠江口西岸綜合交通新樞紐,支持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和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發展提供堅實保障。
打造“珠江口西岸軌道交通中心”
暑期是旅游旺季。廣鐵集團珠海長隆站站長黃春暉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任務——迎接乘坐城際列車C7787從佛山西站直達這里的游客。若是在10年前,從佛山直接坐上城軌列車到橫琴的景區游玩,還是很多人不敢想象的事情。
2011年,廣珠城際廣州南站至珠海北站開通運營,珠海借助城軌告別了不通客運鐵路的歷史。次年底,珠海北站至珠海站開通,廣珠城際全線投入運營。便捷的城軌線路深入市中心,澳門居民也能借助珠海站暢達全國各地。黃春暉是當時珠海北站和珠海站籌備運營初期的親歷者。為了能更好地讓鐵路服務珠澳兩地旅客,很多客運員都到售票大廳等地,幫助不熟悉流程的旅客辦理購票乘車業務。而2020年,珠海軌道交通里程再度增加,珠機城際一期開通運營,廣珠城際由此向西繼續延展,串聯起拱北、灣仔、橫琴等口岸,越來越多旅客借助軌道交通暢行于大灣區各城市。從珠海北站、珠海站再到珠海長隆站,由北到南,黃春暉在軌道線網的首末站,用貼心的服務讓旅客感受到軌道交通網絡帶來的便捷舒適。
珠機城際一期。鐘凡攝
珠海長隆站不是未來軌道線網的終點。從廣珠城際到珠機城際,線路的延伸不過是珠海發力參與“軌道上的大灣區”建設的一個縮影。數據顯示,珠海現有廣珠城際、珠機城際一期、廣珠鐵路等鐵路,全市鐵路網規模為95公里。按照規劃,“十四五”末期珠海鐵路網規模將力爭達到117.8公里。下一步,珠海將圍繞珠江口西岸軌道交通中心的目標,建成珠機城際二期,形成“香洲-橫琴-機場”的城際鐵路大通道,力爭實現公交化運營。就在今年7月,“澳琴1號”盾構機從橫琴始發,澳門輕軌延伸橫琴線迎來重大進展。未來澳門將與珠海通過軌道交通連接得更為緊密,實現融入粵港澳大灣區“一小時生活圈”的目標。時速350公里的高鐵是珠海在軌道交通建設上的發力點,如今珠海至肇慶高鐵已經在建,在珠海它將與規劃中的廣州至珠海(澳門)高鐵交會于珠海中心站(鶴洲),而它向北更銜接貴廣鐵路和南廣鐵路,將實現珠江東西兩岸與西南地區的快速連接。
南珠中城際、廣佛江珠城際(珠海機場至鶴洲站段)等項目也已在謀劃中。高速鐵路、城際鐵路的建設運營,正在讓粵港澳大灣區主要城市間1小時通達成為現實。
根據中國汽車流通協會提供的上牌信息顯示,2025年5月,國內客車(含輕客、中客、大客)月度實際銷量達到4.2萬輛,相比去年同期呈負增長,降幅為1%。 上牌維度的客車終端實際銷量,更能反映國內客車市場需求的真實狀況,進一步拉長來看,今年前5個月的數據同樣不容樂觀。統計數據顯示,2025年1-5月,國內客車實際銷量達到19萬輛,與去年同期的銷量持平。 整體來看,進入2025年后,本輪始于2023年的國內客車市場快速放量,似乎已進入瓶頸期。 從年度銷量數據,可以明顯看到,2023年之前,國內客車市場進入增長停滯期,2019年銷量達到36萬輛后,此后4年時間都在35萬輛上下徘徊,始終難以突破。而2023年開始打破僵局,同比增速達到14%,年度銷量接近40萬輛,2024年快速拉升,年度銷量一舉突破50萬輛大關,而增速更是高達29%。 2023年和2024年的快速放量,與多重因素密切相關。首先是疫情結束后國內旅游市場的爆火,直接拉動2023年國內旅團細分市場的客車需求,此后,2024年7月,國家出臺以舊換新政策,推動城市公交車電動化替代,支持新能源公交車及動力電池更新,這一政策有力推動了公交車的更新熱潮,從而推動國內公交細分市場的客車需求集中爆發。 以公交市場為例,在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