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首個實現構架自動探傷的智能機器人在無錫地鐵西漳車輛段正式投用。
地鐵列車的機械結構關系到地鐵的安全運行,構架作為其中的關鍵部件,因高頻振動會產生疲勞裂紋、裂縫等問題。如何精準、高效地開展構架探傷工作,是地鐵車輛檢修的重要內容。
在沒有使用智能機器人進行自動探傷之前,地鐵列車的構架探傷工作大多由人工完成。
無錫地鐵運營有限公司機械工程師介紹,傳統的人工探傷,涉及到大量的油漆噴涂、脫漆工作,不僅污染環境,還會影響員工的身心健康,“耗時又耗力”。智能機器人投用后,它可以實現構架探傷流程的全自動化,既降低了員工的工作負荷、改善了工作環境,又提高了工作質量。
此番在無錫投用的構架自動探傷智能機器人通過視覺定位識別構架類型,自動規劃好路線后進行智能檢測,根據識別到的焊縫位置和結構,自動更換不同的探頭以適應不同檢測工況,從而達到最佳的檢測效果。
記者在無錫地鐵西漳車輛段的檢修車間里看到,工作人員僅需在電腦上按下啟動指令,黃色的AGV物料小車便自動運行至待檢位拾取構架,等構架被吸附固定后,小車再將構架運至檢測區構架自動探傷智能機器人面前,升降翻轉機對構架進行夾持后,智能機器人即可進行探傷檢測。
“我們這個智能機器人最主要的就是前面的渦流探頭,它其實就是一個渦流線圈,然后它就像醫生手里的聽診器一樣,能通過發出渦流來檢測構架表面的一些傷痕部位。它可以找到藏在油漆下面的裂紋,這是我們肉眼無法捕捉到的?!必撠煙o錫地鐵車輛檢修的工作人員告訴中新網記者。
據悉,該探傷機器人目前可以完成無錫地鐵1號線4種類型77個焊縫、無錫2號線2種類型10個焊縫全范圍內的探傷需求,相比較原磁粉探傷,無需再對構架進行脫補漆、退磁等處理,能夠提升40%的探傷工作效率。
根據中國汽車流通協會提供的上牌信息顯示,2025年5月,國內客車(含輕客、中客、大客)月度實際銷量達到4.2萬輛,相比去年同期呈負增長,降幅為1%。 上牌維度的客車終端實際銷量,更能反映國內客車市場需求的真實狀況,進一步拉長來看,今年前5個月的數據同樣不容樂觀。統計數據顯示,2025年1-5月,國內客車實際銷量達到19萬輛,與去年同期的銷量持平。 整體來看,進入2025年后,本輪始于2023年的國內客車市場快速放量,似乎已進入瓶頸期。 從年度銷量數據,可以明顯看到,2023年之前,國內客車市場進入增長停滯期,2019年銷量達到36萬輛后,此后4年時間都在35萬輛上下徘徊,始終難以突破。而2023年開始打破僵局,同比增速達到14%,年度銷量接近40萬輛,2024年快速拉升,年度銷量一舉突破50萬輛大關,而增速更是高達29%。 2023年和2024年的快速放量,與多重因素密切相關。首先是疫情結束后國內旅游市場的爆火,直接拉動2023年國內旅團細分市場的客車需求,此后,2024年7月,國家出臺以舊換新政策,推動城市公交車電動化替代,支持新能源公交車及動力電池更新,這一政策有力推動了公交車的更新熱潮,從而推動國內公交細分市場的客車需求集中爆發。 以公交市場為例,在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