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8日8時09分,位于地下28米的武漢地鐵11號線東段二期武昌火車站至丁字橋路站區間迎來了“鐵龍先鋒”號盾構機始發。
隧道呈“S”線型
五步注漿法確保“零沉降”
2月28日,武漢地鐵11號線東段二期武昌火車站至丁字橋路站區間“鐵龍先鋒”號盾構機始發。記者李永剛 攝
11號線東段二期武昌火車站至丁字橋路站區間長1028.5米,區間包括兩個曲線,呈“S”線型。武漢地鐵二級項目經理彭碧輝介紹,該區間隧道有4個特點:一是“急”,隧道施工中,建設者駕駛盾構機,一出發就要“急轉彎”;二是“險”,盾構區間始發就要下穿湖泊,而且單線穿越構筑物高達12處;三是“近”,左線和右線隧道最近處間隔僅4.03米;四是“雜”,區間有過半地層為含碎石粉質黏土、強風化泥巖、泥質砂巖,地質復雜。
施工現場。記者李永剛 攝
武漢地鐵一級項目經理胡友軍介紹,為了攻克“S”線型盾構隧道,項目部組織施工方中鐵十一局盾構隊,結合勘測數據,對下穿構筑物逐個進行實地調查,形成鑒定報告,并優化了掘進參數。
“我們采用‘五步注漿法’先進工藝,通過注入特殊漿液、同步注漿、二次注漿、三次補注砂漿、注單液漿,確保地層穩定。”胡友軍介紹,項目部還結合復雜地層,定制了復合型刀盤,刀盤邊緣及正面加裝楔形齒滾刀,讓盾構機有一副“好牙口”,可以暢快“啃食”碎石和泥巖。
王牌盾構機操作手上陣
線路刻進腦子里
二級盾構機操作手田向向在操作盾構機。記者李永剛 攝
上午,深達28米的地下區間,盾構機作業人員正在忙前忙后。項目部負責人介紹,這支盾構機作業隊共70余人,15名骨干曾參加過深圳、廣州、鄭州、西安、武漢等地鐵城市盾構施工,每個人職責分工清晰、配合十分嫻熟。
據了解,此次“S”線型盾構區間的盾構機操作手,都是施工單位中悟性最高的王牌盾構機手。施工單位中鐵十一局把盾構機操作手分成五個級別,從一級至五級,一級的級別最高。此次盾構隊有1名二級盾構機操作手,擁有“零失誤”駕齡,還有2名三級盾構機操作手。
施工現場。記者李永剛 攝
盾構機隊長田向向介紹,盾構機操作臺有30多個按鈕,通過調整近百個參數實現盾構機向左、向右前進的姿態。為了熟悉盾構需要的手法、推力、速度,他們把1028.5米長的區間想象成一條機動車道,重達300噸的盾構機就像一輛小車,哪里需轉彎,把每個細節先畫在紙上,再刻進腦子里。
武漢地鐵11號線東段二期始于11號線一期武漢東站,連接起武昌火車站與武漢東站兩大鐵路樞紐間交通聯系,將為沿線高密度客流出行提供快速便捷服務。
根據中國汽車流通協會提供的上牌信息顯示,2025年5月,國內客車(含輕客、中客、大客)月度實際銷量達到4.2萬輛,相比去年同期呈負增長,降幅為1%。 上牌維度的客車終端實際銷量,更能反映國內客車市場需求的真實狀況,進一步拉長來看,今年前5個月的數據同樣不容樂觀。統計數據顯示,2025年1-5月,國內客車實際銷量達到19萬輛,與去年同期的銷量持平。 整體來看,進入2025年后,本輪始于2023年的國內客車市場快速放量,似乎已進入瓶頸期。 從年度銷量數據,可以明顯看到,2023年之前,國內客車市場進入增長停滯期,2019年銷量達到36萬輛后,此后4年時間都在35萬輛上下徘徊,始終難以突破。而2023年開始打破僵局,同比增速達到14%,年度銷量接近40萬輛,2024年快速拉升,年度銷量一舉突破50萬輛大關,而增速更是高達29%。 2023年和2024年的快速放量,與多重因素密切相關。首先是疫情結束后國內旅游市場的爆火,直接拉動2023年國內旅團細分市場的客車需求,此后,2024年7月,國家出臺以舊換新政策,推動城市公交車電動化替代,支持新能源公交車及動力電池更新,這一政策有力推動了公交車的更新熱潮,從而推動國內公交細分市場的客車需求集中爆發。 以公交市場為例,在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