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鐵17號線北段目前正在進行動車調試?!案哔|量發展調研行”北京主題采訪活動中,記者登上正在調試的列車,感受車輛對信號、車輛、供電、通信等涉及行車的相關系統測試過程。按照計劃,17號線北段將于三季度開始空載試運行,年底開通試運營
記者從北京市重大項目辦獲悉,近年來,北京干線鐵路、城際鐵路、市域(郊)鐵路、城市軌道交通“四網融合”步伐不斷加快,逐步構建覆蓋廣泛、層次分明、安全高效的聯通紐帶。北京城市軌道交通通車里程由2017年底608.2公里增加到目前的807公里,總里程增加198.8公里,平均每年增加近40公里,預計到今年年底,開通里程達837公里。
北京市重大項目辦相關負責人介紹,北京地鐵17號線是一條貫穿南北的骨干線路。線路全長49.97公里,設站21座,全部為地下線,跨越東城、朝陽、昌平、通州四個區,設車輛基地2座,歇甲村車輛段,次渠南停車場。17號線南段(十里河-嘉會湖)已于2021年底建成通車;17號線北段(未來科技城北區-工人體育場)計劃于今年年底建成通車。
17號線北段呈南北走向,跨越昌平、朝陽2個區,串聯了未來科技城、天通苑、望京西等城市重點居住區,開通后可有效緩解地鐵5號線、13號線客流壓力,進一步提升未來科技城區域和回天地區軌道交通服務能力。
近年來,北京城市軌道交通線網布局日益完善,服務半徑進一步擴大,形成了以地鐵普線為主,輔以地鐵快線、中低運量、機場專線、有軌電車、磁浮列車等多種類型,快慢結合、主輔功能清晰、適合不同人群需求的多層次網絡體系;軌道交通運營線路增加到27條、覆蓋范圍增加到13個區;線路通達性和便利性明顯提升,軌道交通在公共交通中占比達到57%,全市綠色出行比例達74%,軌道交通在城市公共交通中的主導地位進一步增強。
京津冀三地認真貫徹落實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全力打造“軌道上的京津冀”,加快建設區域互通、交通協同、聯動發展的軌道線網,加快打造北京都市區1小時通勤圈和京津冀城市群2小時交通圈。北京城市副中心與中心城已有包括6號線、7號線、八通線、亦莊線和市郊鐵路副中心線在內的5條軌道交通線,初步形成了自西向東橫跨石景山、海淀、西城、東城、朝陽、通州六區的“大通道”。
目前,城市軌道交通平谷線進入全面建設階段,主體結構完成27%,6座車站封頂;新機場線北延主體結構完成24%,有望在2025年與麗澤航站樓同步建成投運;雄安新區至北京大興國際機場快線R1線正在加快建設;京唐城際鐵路(隧道段)、城際聯絡線一期(北京大興國際機場-廊坊東站)工程等2個國鐵項目以及城市副中心線整體提升工程、東北環線整體提升工程和新城聯絡線(S6)等市郊鐵路項目正在加快推進。
此外,城市副中心站綜合交通樞紐已全面進入主體結構施工階段,結構完成61%,京唐城際、城際聯絡線、京哈鐵路、市郊鐵路副中心線、S6線、平谷線、M101線、6號線南延和規劃中的M104支線等9條線路將在這里匯聚,京津冀軌道交通建設已按下快進鍵,一體化格局將加速形成。
根據中國汽車流通協會提供的上牌信息顯示,2025年5月,國內客車(含輕客、中客、大客)月度實際銷量達到4.2萬輛,相比去年同期呈負增長,降幅為1%。 上牌維度的客車終端實際銷量,更能反映國內客車市場需求的真實狀況,進一步拉長來看,今年前5個月的數據同樣不容樂觀。統計數據顯示,2025年1-5月,國內客車實際銷量達到19萬輛,與去年同期的銷量持平。 整體來看,進入2025年后,本輪始于2023年的國內客車市場快速放量,似乎已進入瓶頸期。 從年度銷量數據,可以明顯看到,2023年之前,國內客車市場進入增長停滯期,2019年銷量達到36萬輛后,此后4年時間都在35萬輛上下徘徊,始終難以突破。而2023年開始打破僵局,同比增速達到14%,年度銷量接近40萬輛,2024年快速拉升,年度銷量一舉突破50萬輛大關,而增速更是高達29%。 2023年和2024年的快速放量,與多重因素密切相關。首先是疫情結束后國內旅游市場的爆火,直接拉動2023年國內旅團細分市場的客車需求,此后,2024年7月,國家出臺以舊換新政策,推動城市公交車電動化替代,支持新能源公交車及動力電池更新,這一政策有力推動了公交車的更新熱潮,從而推動國內公交細分市場的客車需求集中爆發。 以公交市場為例,在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