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元旦假期,中短途高鐵游成為眾多家庭的出游首選。從北京出發,半小時能到天津聽相聲、到沙灘趕海,1小時能到河北張家口滑雪,2小時能到山西大同看石窟……三天時間,足夠來場說走就走的旅行。45年來,伴著改革開放的春風,一座座鐵路樞紐客站在京城拔地而起,一條條高鐵線路向四面八方延伸,讓遠方不再遙遠。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坐火車談不上享受,用“遭罪”來形容也不為過。“擁擠不堪的綠皮火車,徹夜排隊買票,貨車臨時改成的客運‘悶罐車’,行李架上恨不得都有人”……一位老客運員感慨道,春運歸家的不易,成了許多人的心酸記憶。
80年代的火車票是只能到窗口買的硬板票,售票員需要將相應的號碼板與時間條粘貼起來才組成一張完整車票,賣一張票至少要花三分鐘時間。(胡敦志 攝)
如今,旅客進出站已經不再依靠紙質車票,全自動的身份證和人臉識別系統讓檢票程序更加快捷、安全。
80年代的綠皮火車雖然平均時速不高,硬件條件也有限,但車內容量大,是當時人們出遠門最常用的交通工具。(葉用才 攝)
改革開放前,中國鐵路運營里程只有5.17萬公里,平均時速不到40公里。截至2023年11月底,全國鐵路運營里程超15.55萬公里,其中高鐵4.37萬公里,居世界第一。
2008年8月,我國首條設計時速350公里的高鐵——京津城際鐵路開通。15年間,“軌道上的京津冀”加速形成,京滬高鐵、京廣高鐵、津秦高鐵、京張高鐵、京雄城際、京哈高鐵、京唐城際、津興城際等多條線路開通運營,京津冀地區高鐵總里程由118公里增長到2576公里,實現對區域內所有地級市的全覆蓋。
“坐著高鐵去滑雪,1個多小時到雪場,太方便了!”冬奧過后,每逢滑雪季,都有不少市民利用周末時間,乘坐京張高鐵到崇禮滑雪。復興號智能動車組不僅速度快,科技范十足,還貼心地提供雪具運輸服務。
我國自主研發的“復興號”高速動車組列車逐漸成為鐵路運輸的主力,現代化、智能化的鐵路服務大大方便了旅客出行。
2010年6月,頗具年代感的老豐臺站停止辦理客運業務。2018年夏,豐臺火車站已正式啟動了改建工程,列車通過不停車。(和冠欣 攝)
鐵路提速,高鐵織網,車站也隨之“擴容”。從北京第一座火車站,到亞洲最大鐵路樞紐客站,2022年6月,百年豐臺站完成華麗蛻變,以嶄新面貌迎客。自此,北京迎來擁有七座大型樞紐客站、兩座國際機場的“七站兩場”交通發展新時代。城市跟著軌道走,一座座鐵路樞紐客站,成為越來越多地鐵線、公交線的交會地,方便了旅客“無縫”換乘。
從走得了,到走得好,鐵路客運服務不斷升級。2022年,一場客運提質攻堅戰在北京站內打響。鐵路人翻閱大量歷史資料,對站內原貌進行還原,不僅完成了候車空間擴容,商業提質升級,旅客也仿佛“穿越”至建站初期的北京站,在復古典雅的車站中開啟一段旅途。
2022年6月,全新升級的北京豐臺站正式通車運營,成為亞洲最大鐵路樞紐客站。
民以食為天,面包、泡面、火腿腸,綠皮火車上的“老三樣”,不再是旅客用餐的第一選擇。味道更好的高鐵盒飯,可以叫到車廂里的“外賣”,都讓旅途更加舒心。
小小車票,也見證了改革開放以來的鐵路巨變。剛從北京南站退休的康順興,與火車票打了一輩子交道。80年代他剛上班時,車站賣的是“硬板票”;1997年前后,粉色軟紙火車票的出現,讓算盤和票柜退出了歷史舞臺;進入高鐵時代后,藍色磁制車票以及電子客票、人臉識別進站系統的廣泛使用,更是大大便捷了旅客出行。
在北京上班,把家安在天津、河北,越來越多的通勤族過上“雙城生活”。高鐵織網,連接了家與遠方。(孫宏陽)
軌道交通展消息 2025年4月,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共有54個城市開通運營城市軌道交通線路326條,運營里程10975.8公里,實際開行列車361萬列次,完成客運量28.5億人次,進站量17.0億人次。4月份,客運量環比減少0.3億人次,減少1.0%,同比增加0.9億人次,增加3.3%。4月份全國總運營里程的平均客運強度為0.865萬人次每公里日,環比增加2.1%,同比減少3.5%。本月無新開通線路。 其中,43個城市開通運營地鐵、輕軌線路268條,運營里程9507.8公里,完成客運量27.5億人次,進站量16.3億人次;16個城市開通運營單軌、磁浮、市域快速軌道交通線路25條,運營里程970.7公里,完成客運量8695萬人次,進站量5809萬人次;18個城市開通運營有軌電車、自動導向軌道線路33條,運營里程497.3公里,完成客運量1047萬人次,進站量990萬人次。 相關推薦:軌道交通展展位預訂??軌道交通展免費報名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