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暢出行,是市民群眾的共同期盼。市政協圍繞“加強交通綜合治理和優化升級,構建現代化智能化城市交通網絡體系”組織委員、專家深入調研協商,并于6月24日召開議政性常委會會議進行專題協商議政。
委員們認為,北京作為首都和超大城市,需要以繡花功夫對交通進行綜合治理,通過不斷探索實踐,形成超大城市交通治理模式和現代化智能化城市交通體系樣板,為其他超特大城市提供借鑒和示范。有委員建議,推進軌道交通和地面公交“一網”建設,探索“地鐵一到,公交即發”服務模式,進一步減少換乘等待時間。
調研
交通規劃存在“避難就易”現象
市政協調研組重點圍繞促進交通與城市協調發展、堅持公共交通優先、堅持交通綜合治理、推進智能化交通體系建設等方面開展了專題調研。
調研發現,交通規劃實施過程中存在“避難就易”現象,部分地區未打通軌道站點與周邊公共建筑和商業設施的聯通,導致人員密集區軌道交通通達性差,部分線路載客率偏低。
此外,多種公共交通出行“一張網”格局尚未形成,軌道交通的“四軌(網)融合”、地鐵與地面公交的“兩網融合”水平仍然不高,地鐵站50米內公交接駁比例、P+R等比例不高,地面公交之間、地面公交與軌道交通之間、城市交通與對外交通之間換乘距離長,運營匹配程度有待提升。
調研組還提出,綜合交通樞紐統一規劃、統籌建設、有效運行機制不健全,智慧化交通調度、引導和服務水平有待提高等問題,也制約了現代化智能化城市交通網絡體系構建。
共識
交通設施建設應精準匹配城市發展需要
委員們在調研中形成共識,認為應堅持軌道交通建設的需求優先導向,確保發揮交通支撐城市發展的作用。加大公共交通設施建設力度,保“實施里程”、更要保“實施效果” ,做到交通設施建設精準匹配城市發展需要。
委員們認為,應差異化錯位化推進公共交通融合發展,提升綜合交通樞紐統籌建設和運營水平,推進既有樞紐完善換乘接駁設施,優化換乘、候車、售取票、停車等功能空間布局和管理流程。
還應運用數字化智能化手段,提升交通引導和服務水平,建立統一的交通數據信息平臺,打破數據壁壘,促進各類數據互聯互通、高效利用,建設智慧的路、構建強大的云、打通信息的網、提供精準的圖、行駛聰明的車,服務引導市民高效便捷出行。
建議
將共享單車作為城市家具來管理
市政協調研組共提出五方面18條建議。其中,公共交通發展和綠色出行成為委員們關注的焦點。
全國政協委員、市政協常委、交通運輸部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兼總工程師王先進建議,加強地面公交與軌道交通運營時刻和運力調度,優化公共汽電車運營班次,探索“地鐵一到,公交即發”服務模式,進一步減少換乘等待時間,并保障夜間公交服務供給。推動實現軌道交通和地面公交乘車手機APP乘車二維碼“兩碼合一”。
“增強城市交通智慧韌性,慢行和綠色優先是重要策略。”市政協常委、市科協一級巡視員田文建議,加大投資力度,建設更多充電樁、自行車停車場等設施,特別是在商業區、住宅區和公共交通站點附近,方便綠色出行;將共享單車作為城市家具來管理,納入環衛責任清單;鼓勵政府部門與企業合作,采用PPP等模式,加快綠色交通基礎設施的建設和改善。
如何讓綠色出行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市政協委員、北京廣播電視臺交通廣播主持人楊洋建議,創建一批城市慢行、文明安全道路,通過對電動自行車騎行者、汽車駕駛者開展針對性的執法、宣傳、教育和安全培訓,提升駕駛者交通文明素養;結合市民喜聞樂見的網紅打卡地,推出一批綠色出行打卡體驗新媒體產品,大力提倡綠色出行。
軌道交通展消息 2025年4月,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共有54個城市開通運營城市軌道交通線路326條,運營里程10975.8公里,實際開行列車361萬列次,完成客運量28.5億人次,進站量17.0億人次。4月份,客運量環比減少0.3億人次,減少1.0%,同比增加0.9億人次,增加3.3%。4月份全國總運營里程的平均客運強度為0.865萬人次每公里日,環比增加2.1%,同比減少3.5%。本月無新開通線路。 其中,43個城市開通運營地鐵、輕軌線路268條,運營里程9507.8公里,完成客運量27.5億人次,進站量16.3億人次;16個城市開通運營單軌、磁浮、市域快速軌道交通線路25條,運營里程970.7公里,完成客運量8695萬人次,進站量5809萬人次;18個城市開通運營有軌電車、自動導向軌道線路33條,運營里程497.3公里,完成客運量1047萬人次,進站量990萬人次。 相關推薦:軌道交通展展位預訂??軌道交通展免費報名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