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國的能源補貼,大力推動下,各能源企業也紛紛進行了業務調整,能源巨頭殼牌就是其中之一。
近日,殼牌傳出了將與Bloom合作開發“可復制的、大規模的”SOEC系統的消息。
據悉,油氣巨頭殼牌正在探索使用Bloom Energy的固體氧化物電解槽(SOEC)技術在其設施中進行潛在的氫氣生產。
暗度陳倉?
今年2月,殼牌一紙公告宣布,公司在加州運營的全部(7座)加氫站永久關閉。
這意味著殼牌將不再運營其在美國的輕型加氫站,在加州的55座加氫站中,殼牌一共占了7個,此次關站雖然并不足以對當地的氫動力市場造成致命一擊,但有業內人士稱加州加氫站的關閉是對氫動力汽車市場的一次痛苦倒退。
雖不致命,但陣痛還是有的。
這也引發了不少關于氫能汽車在美國開不動的聲音。
配合上年前殼牌裁減氫能業務部門的舉動,不少人認為氫能對美國能源企業淪為了棄子。
但殼牌卻始終沒有放棄通過尋求電解槽技術來對其現有煉油廠進行脫碳。
2023年12月,殼牌德國公司與ITM Power簽署了一份100MW的產能預留協議,用于在萊茵蘭生產氫氣的PEM電解槽。
日前,由殼牌、亞馬遜和NASA支持的初創公司Power to Hydrogen(P2H2)表示,它已經在俄亥俄州哥倫布市一個試點設施中成功展示了一個完全集成的AEM電解系統。
這也是有史以來第一個用于低成本綠色氫的工業規模陰離子交換膜(AEM)電解槽。
AEM電解槽通常被描述為堿性和質子交換膜(PEM)電解槽之間的交叉,具有兩者的所有優點,因此盡管尚未達到廣泛的商業可接受性,但具有較大的發展潛力。
此前,時任殼牌天然氣一體化和新能源業務執行董事魏思樂曾對第一元素網表示,氫能產業嚴重依賴于政府補貼,如果政府愿意在財政上給予大力扶持,氫能產業將會迅速獲得規模化發展,沒有政策的支持這個產業發展將會非常緩慢。
鐘情SOEC
而不光是殼牌,NASA早在2023年5月就與Bloom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研究中心投入了一臺4MW的SOEC,該公司聲稱每兆瓦可提供比商業證明的低溫電解槽多20-25%的氫氣。
雞蛋不能放在一個籃子里,殼牌多方面出發尋求降碳最優解。
在四種主流電解水制氫技術中,與PEM以及堿性制氫方法相比,SOEC通過高溫電解制氫,憑借高溫優勢,SOEC電解水可提供更高效的能源轉換效率。
目前SOEC制氫技術仍處于實驗階段,國內海外SOEC企業的產品成熟度要領先于國內,代表企業有美國Bloom Energy、丹麥Topsoe、德國Sunfire。
近日,Topsoe位于丹麥海寧的500MW固體氧化物電解槽(SOEC)工廠環評許可證由丹麥環境署批準,目前正在建設中,該工廠有望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生產工廠,并將于2024年投入運營。
而國內在該領域相比國外仍有較大的發展空間,目前國內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清華大學、中國科技大學都針對該領域開展了探索研究。
特別推薦:國際氫能與燃料電池展參觀報名??國際氫能與燃料電池展展位預定
根據中國汽車流通協會提供的上牌信息顯示,2025年5月,國內客車(含輕客、中客、大客)月度實際銷量達到4.2萬輛,相比去年同期呈負增長,降幅為1%。 上牌維度的客車終端實際銷量,更能反映國內客車市場需求的真實狀況,進一步拉長來看,今年前5個月的數據同樣不容樂觀。統計數據顯示,2025年1-5月,國內客車實際銷量達到19萬輛,與去年同期的銷量持平。 整體來看,進入2025年后,本輪始于2023年的國內客車市場快速放量,似乎已進入瓶頸期。 從年度銷量數據,可以明顯看到,2023年之前,國內客車市場進入增長停滯期,2019年銷量達到36萬輛后,此后4年時間都在35萬輛上下徘徊,始終難以突破。而2023年開始打破僵局,同比增速達到14%,年度銷量接近40萬輛,2024年快速拉升,年度銷量一舉突破50萬輛大關,而增速更是高達29%。 2023年和2024年的快速放量,與多重因素密切相關。首先是疫情結束后國內旅游市場的爆火,直接拉動2023年國內旅團細分市場的客車需求,此后,2024年7月,國家出臺以舊換新政策,推動城市公交車電動化替代,支持新能源公交車及動力電池更新,這一政策有力推動了公交車的更新熱潮,從而推動國內公交細分市場的客車需求集中爆發。 以公交市場為例,在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