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2-2035年)》提出,到2025年氫能產業鏈產業規模要突破1000億元。伴隨近期國家和地方對氫能的政策鼓勵,多家產業鏈上市公司加速布局這一“雙碳”新賽道。業內專家對上海證券報記者表示,氫能產業的前景并不局限于氫能汽車,未來氫儲能等發展方向也很可觀。
產業鏈上市公司加速駛入新賽道
近年來,氫能在國內發展迅速。截至2021年末,中國氫氣產能約為4000萬噸/年,產量約為3300萬噸/年。根據中國氫能聯盟預測,到2050年,氫能在我國終端能源體系的占比至少將達到10%,需求量將超過6000萬噸,實現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約7億噸,對應的產業規模也將很可觀。
值得注意的是,在政策暖風頻吹的背景下,江蘇神通、億華通、上汽集團、長城汽車、海馬汽車等多家產業鏈上市公司加速駛入氫能賽道。江蘇神通6月20日表示,公司密切關注氫能產業發展政策及動向并積極布局,公司新能源子公司主要產品為高壓氫用閥門,覆蓋從制氫到儲氫,運氫到加氫站等環節。“預計氫能發展空間較大,目前正在做擴能的建設項目。”
作為國內汽車產銷量最大的車企集團,上汽集團日前通過了分拆捷氫科技至科創板上市的議案。捷氫科技已完成多款燃料電池電堆和燃料電池系統的產品開發,廣泛應用于乘用車、客車、卡車等汽車領域,并可擴展應用于分布式發電、熱電聯供和船舶、航空等非車用領域。“上汽對捷氫科技的發展和上市寄予了很大期望。”上汽集團有關負責人說。
海馬汽車表示,公司水制氫與高壓加氫一體化實驗裝置項目已經建設完成。根據規劃,公司海口基地后續將配套建設一座光伏發電站,結合新研發的海馬第三代氫燃料電池汽車,實現“太陽能發電→電解水制氫→氫能汽車用氫”的零碳排放循環。
儲能等有望成為氫能未來發展方向
對于氫能的發展前景,業內專家對記者表示,氫能的應用并不局限在新能源汽車等領域。作為清潔能源的氫能,具有儲能容量大、液氫儲能密度高、可實現高續航、并保持良好低溫性能、低碳等優勢,氫能結合風電、光伏、核電等其他新能源使用可以減少我國能源的對外依賴。
國家發展改革委6月9日組織召開了推進氫能在電力領域示范應用專題會議,重點研究了氫電耦合、氫儲能和燃料電池綜合能源供應相關政策,以及標準規范制定、核心技術裝備創新等情況,并對推動氫能在電力領域的應用提出意見建議。
中信證券研報提出,中長期看,伴隨綠氫成本的下降,氫儲能的應用有望加速,未來新型儲能有望更大規模地發揮調節與保障作用,支撐新型電力系統建設,預計截至“十四五”末國內新型儲能累計裝機有望達到43GW,這將利好燃料電池等氫能利用設備供應鏈。
中信證券提出,氫儲能應用有望加速推廣,形成與鋰電互補的局面。
“中國氫能產業已經進入了規模化示范的新階段。”億華通常務副總經理于民表示,除了氫儲能,氫能設備的快速降本也尤為重要。以氫燃料電池降本為例,一方面可以從整合集成、變更材料等維度出發,在提升性能的同時,推進技術降本。例如,億華通在新一代產品上采用脈沖引射方案,替代傳統氫氣循環泵,使單臺成本降低2萬多元;另一方面,加速規模化也是實現降本的有效途徑。根據測算,當燃料電池發動機年產量達到50萬套時,成本下降至45美元/千瓦,這已經與傳統內燃機成本相當。
軌道交通展消息 2025年4月,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共有54個城市開通運營城市軌道交通線路326條,運營里程10975.8公里,實際開行列車361萬列次,完成客運量28.5億人次,進站量17.0億人次。4月份,客運量環比減少0.3億人次,減少1.0%,同比增加0.9億人次,增加3.3%。4月份全國總運營里程的平均客運強度為0.865萬人次每公里日,環比增加2.1%,同比減少3.5%。本月無新開通線路。 其中,43個城市開通運營地鐵、輕軌線路268條,運營里程9507.8公里,完成客運量27.5億人次,進站量16.3億人次;16個城市開通運營單軌、磁浮、市域快速軌道交通線路25條,運營里程970.7公里,完成客運量8695萬人次,進站量5809萬人次;18個城市開通運營有軌電車、自動導向軌道線路33條,運營里程497.3公里,完成客運量1047萬人次,進站量990萬人次。 相關推薦:軌道交通展展位預訂??軌道交通展免費報名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