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華電重工公布2023上半年業績報告。報告期內,華電重工新簽銷售合同金額40.71億元、同比增加32.74%;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3.64億元,同比減少30.57%;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 0.59 億元。
其中氫能業務實現營業收入1.64億元,而2022年度其氫能業務營業收入為47.08萬元。華電重工表示,氫能業務收入、成本較上年同期大幅增加,主要為報告期內上年已簽合同陸續執行,形成收入。
通過積極跟蹤重點項目,華電重工上半年中標了集團內離網風電制氫項目,簽訂集團外首臺電解水制氫系統項目。此外,華電重工在曹妃甸重工設立的氫能實驗中心落地應用,完成首次制氫試驗。華電重工表示,報告期內,公司承擔的華電集團“十大重點科技項目”制氫課題相關成果已經結題,1500Nm3/h堿性電解槽已完成初步設計,成功實施瀘定水電解制氫項目,達茂旗20萬千瓦新能源制氫項目穩步推進,順利完成11臺堿性電解槽的生產制作。積極跟進青海德令哈3MW光伏制氫項目。華電重工所屬子公司重工機械也在助推氫能智能制造產線落地,實現產業多能互補。另外,華電重工同時對多個項目進行跟蹤,業務涉及市政交通、化工、冶金、分布式供能等多個用氫場景;也為客戶提供以氫能產業發展和科技創新帶動可再生能源資源布局的思路、新能源基地規劃或技術方案,協助獲取可再生能源項目資源。
此外,華電重工還與中科院大連化物所、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北京化工大學等國內外知名科研院所建立交流與合作,全面推進科技研發和項目攻關;根據氫能業務的推廣與氫能下游應用市場開發情況,開展包括摻氫燃機應用技術、分布式供能技術等方面的集成技術研究。在專利方面,華電重工也取得了一定的突破。2023年3月28日,華電重工曾獲得一種可再生能源電解水制氫直接合成綠氨系統專利;2023年5月5日,又獲得一種用于PEM電解水裝置的陰極析氫催化劑 及其應用的發明專利;6月30日,還獲得了氫能膜裁切工裝專利。華電重工表示,上述專利技術所形成的科技成果已應用于電解水制氫等場景。
據悉,華電重工自2020年籌劃發展氫能產業,定位于可再生能源制氫、儲氫、用氫等技術開發、裝備制造、工程總包及項目投資、運營為一體的能源服務商。華電重工承擔了多項重點科技項目,牽頭申報的北京市氫能技術應用試點示范項目獲得北京市經信局批復,承擔的華電集團“十大重點科技項目”制氫課題研究相關成果通過了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組織的驗收,投資并控股深圳市通用氫能科技有限公司,快速獲得氣體擴散層、質子交換膜等氫燃料電池核心材料的研發和生產能力,拓展相關產品在液流電池、鈉離子電池上的應用。
華電重工以事業部、技術研發中心為氫能業務開發與技術研究的主要承載主體,開展包括技術咨詢、方案策劃、場景開發、EPC總承包項目建設、裝備制造、科研開發等工作。此外,華電重工也在努力鞏固和加強自身核心產品與系統集成能力,以可再生能源制氫和氫能高效利用為重點,以“產學研用”為路徑,持續強化核心材料、關鍵設備的技術研發與產業化應用,努力打造綠氫制、儲、用產業鏈條,依托能源大基地布局、增進產業協同發展、推動科技創新引領、加強產業鏈構建等多種方式,積極打造并拓展“1+1+N”模式,支持新能源產業高質量發展, 以綠色低碳助力我國新型能源體系構建。
特別推薦:? ?國際氫能與燃料電池展現場參觀報名
軌道交通展消息 2025年4月,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共有54個城市開通運營城市軌道交通線路326條,運營里程10975.8公里,實際開行列車361萬列次,完成客運量28.5億人次,進站量17.0億人次。4月份,客運量環比減少0.3億人次,減少1.0%,同比增加0.9億人次,增加3.3%。4月份全國總運營里程的平均客運強度為0.865萬人次每公里日,環比增加2.1%,同比減少3.5%。本月無新開通線路。 其中,43個城市開通運營地鐵、輕軌線路268條,運營里程9507.8公里,完成客運量27.5億人次,進站量16.3億人次;16個城市開通運營單軌、磁浮、市域快速軌道交通線路25條,運營里程970.7公里,完成客運量8695萬人次,進站量5809萬人次;18個城市開通運營有軌電車、自動導向軌道線路33條,運營里程497.3公里,完成客運量1047萬人次,進站量990萬人次。 相關推薦:軌道交通展展位預訂??軌道交通展免費報名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