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6年,我國率先簽署《巴黎協定》并積極推動落實以來,碳達峰、碳中和成了國家工業發展的主旋律,去年3月份,我國政府提出了2030年前碳達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標,這個目標更是被納入國家十四五規劃,成為了每一個車企繞不開的話題。
而作為一個國家汽車工業的支柱,國有汽車企業對于實現“雙碳”目標責無旁貸。在即將迎來北汽集團64歲生日的前夕,6月15日北汽集團舉行“BLUE衛藍計劃”線上發布會,宣布將深入推進全面新能源化與智能網聯化,打造乘用車、商用車全系列綠色低碳產品,全力在2025年實現碳達峰,2050年實現產品全面脫碳、運營碳中和。
產品技術制造多維“降碳”
為了達到此目標,北汽集團將重點開展產品降碳、技術降碳、制造降碳、低碳生態四大行動,深入推動“雙碳”目標落地。
其中,在產品降碳方面,北汽旗下自主乘用車再增包括極狐ARCFOX和BEIJING品牌在內的五款純電動產品,商用車完成全系新能源產品從油改電平臺向全新平臺的過渡。加快混合動力產品投放,研發完成氫燃料重型商用車全新平臺。
在技術降碳方面,新能源汽車推動平臺化固態動力電池系統和電池快速加熱技術落地,落子北汽電驅動4.0,構建分布式驅動控制技術。傳統車領域打造雙電機混動HEV、增程REEV以及增程混動RE-HEV三大平臺,各平臺產品達產均實現30%節油率。推進輕量化、綠色材料和循環利用技術,到2025年綠色材料應用比例達到5%,2028年綠色材料應用比例達到8%。
在制造降碳方面,加快減碳技術和再生能源利用,預計到2025年北汽集團將建成一至兩家零碳工廠,2030年底前完成全部高效設備替代,碳排放強度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十四五”期間,綠色能源占比提升50%,2030年再提升10%。
向“零碳”目標大步邁進
公開信息顯示,目前全球170多個國家簽署了《巴黎氣候協定》,同時,歐盟正在策劃從2023年起征收“碳關稅”,對碳排放超標的進口產品課以重稅,預計年征稅額可達100億歐元。
這是一個非常明確的信號——碳排放量將成為影響企業競爭力和經營利潤的重要因素,也極力促進企業降低碳排放。而在雙碳之路上,北汽集團已經歷經了十幾年科技創新,目前采取了純電、氫燃料兩個領域同時并行的戰略。
純電路線方面,北汽如今已形成以三電技術為核心的純電汽車正向開發的關鍵技術體系。從采育到藍谷,北汽在純電技術領域如今已經擁有世界頂尖級的研發與驗證能力,共計產出3909項專利,其中發明類專利就有972項。
氫燃料路線方面,北汽在氫燃料電池研發領域取得了顯著的技術成果,已成為國內氫能源造車的領軍代表。2006年,北汽便開始了氫燃料電池的研發工作,目前已經在制氫、加氫、用氫、燃料電池整車開發方面大規模布局。
截至2020年,北汽旗下純電動車產品總計行駛里程183億公里,綜合節能減排194萬噸,相當于植樹1137萬棵。在綠色制造方面,北汽集團擁有17家國家級綠色工廠、2家綠色供應鏈企業,數量在行業內排名第一。
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確立,將推動汽車產業鏈的減碳工作,車企的“碳足跡”也將被追溯記錄北汽集團已投入數十億專項開展節能減排工作,建立健全了產品全生命周期的綠色管理體系。將通過AI智能、大數據、區塊鏈等技術手段,建立產品碳排放的計算和追蹤體系,實現碳排放的數據透明化和可追溯化,以方便車企展開產品全生命周期的管理行動。
北汽集團總經理張夕勇在會上充滿信心的表示,“北汽集團‘雙碳’行動的目標是全力在2025年實現碳達峰,2050年實現產品全面脫碳、運營碳中和。到‘十四五’末,產品平均碳排放在2020年的基礎上下降33%。‘十四五’期間單位產值碳排放下降21%,單車碳排放下降24%,達到國內先進水平,2030年碳排放強度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軌道交通展消息 2025年4月,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共有54個城市開通運營城市軌道交通線路326條,運營里程10975.8公里,實際開行列車361萬列次,完成客運量28.5億人次,進站量17.0億人次。4月份,客運量環比減少0.3億人次,減少1.0%,同比增加0.9億人次,增加3.3%。4月份全國總運營里程的平均客運強度為0.865萬人次每公里日,環比增加2.1%,同比減少3.5%。本月無新開通線路。 其中,43個城市開通運營地鐵、輕軌線路268條,運營里程9507.8公里,完成客運量27.5億人次,進站量16.3億人次;16個城市開通運營單軌、磁浮、市域快速軌道交通線路25條,運營里程970.7公里,完成客運量8695萬人次,進站量5809萬人次;18個城市開通運營有軌電車、自動導向軌道線路33條,運營里程497.3公里,完成客運量1047萬人次,進站量990萬人次。 相關推薦:軌道交通展展位預訂??軌道交通展免費報名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