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是新時代引領全國科技和產業高質量發展、打造改革開放新高地、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大舉措。五年來,寧波市牢牢把握重大歷史機遇,緊扣一體化和高質量兩個關鍵詞,以國內國際雙循環樞紐城市建設為目標,積極謀劃,主動融入,在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產業科創互聯互融、改革開放互鑒互促、公共服務共建共享、生態環境聯保共治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有力實現城市能級、區域協調“雙提升”。
一、唱好區域共商“協奏曲”
五年來,對標區域一體化發展目標,寧波不斷健全系統化工作體系,加快區域合作路徑模式創新,不斷破除制約一體化發展的行政壁壘和體制機制障礙,為長三角區域合作提供先行示范。
加強統籌,完善全局融入的工作體系。2019年8月,寧波市率先在全省召開推進大會,成立以市委主要領導為組長的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工作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和7個專題合作組,構建形成“全局統籌、系統協同”的工作推進機制,有效推動全市域、全領域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先后印發實施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寧波行動計劃、標志性工程建設方案和“四個重大”清單、“十四五”實施方案等系列政策文件,逐年制定工作要點,清單制、項目化推進工作落實落細。
融滬接杭,探索毗鄰協調發展新機制。積極融入大上海,以融入上海大都市圈建設為主方向,市黨政代表團多次赴上海考察對接,簽訂并推動滬甬系列戰略合作協議落地實施,通蘇嘉甬鐵路提速開工,滬甬跨海通道加快謀劃;以寧波前灣滬浙合作發展區為試點,協同打造上海配套功能拓展區和非核心功能疏解承載地,探索形成了以上汽大眾為代表的大項目帶動全產業鏈模式、以復旦大學寧波研究院為代表的科技平臺合作模式、以滬甬人才合作先鋒區為代表的人才自由流動模式、以上海仁濟醫院杭州灣醫院為代表的高端服務品牌導入模式、以上海綠地大區塊整體開發為代表的產城融合模式等。共同唱好杭甬“雙城記”,在省委、省政府統籌部署下,在杭甬兩市市委、市政府領導下,簽訂工作機制備忘錄、合作框架協議等,聯合成立杭甬“雙城記”工作專班,迭代優化形成了“市級聯席會議決策領導—專班例會統籌協商—專班辦公室例會協同落實”的市級常態化工作機制,并完善形成“省級行動計劃-市級行動方案-年度工作要點-專班工作清單”的工作推進體系;杭甬兩市人大、政協積極簽署合作協議、開展協商交流,兩市宣傳部門合力開展“雙城記”專題宣傳活動,兩市各部門積極圍繞數字經濟、綜合交通、科技、市場監管、體育、城市大腦、貿促等領域簽署合作協議,各類市場主體等廣泛開展項目合作,多領域、多形式、廣覆蓋的協同聯動有序開展。
主動輻射,提升區域一體化發展水平。高站位謀劃建設寧波都市圈,編制印發《寧波都市區建設行動方案》,與舟山市、臺州市共同打造全球綜合樞紐、國際港航貿易中心、國家智造創新中心、亞太文化交往中心、幸福宜居美麗家園;系統健全寧波都市圈同城化發展機制,深化浙東經濟合作區工作機制,組建甬舟一體化聯合辦公室、甬舟合作區工作專班,甬臺簽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甬舟簽訂“1+14”合作協議,甬紹簽訂“1+7”合作協議,分別印發實施甬舟、甬臺、甬紹一體化合作先行區建設方案。全面開展甬蚌結對合作幫扶,率先制定印發結對合作幫扶工作方案,共14家市直部門、4所事業單位、8個縣區、自貿片區簽訂合作幫扶協議,形成“市級統籌、區縣聯動、部門參與”的合作幫扶格局;在皖北八市中合作建設首個獲省政府批復的皖北結對合作幫扶共建園區——甬蚌產業合作園區,依托中國(蚌埠)傳感谷共建寧波蚌埠微電子產業園,推動提升甬蚌新能源汽車、新材料、裝備制造、電子信息等優勢產業鏈綜合能級;簽訂商務領域合作協議,開通蚌埠至寧波內、外貿直達航線,率先推廣鐵海聯運全程提單模式,實現出口貨物“一站托運、一次收費、一單到底”。
二、下好交通共聯“先手棋”
五年來,寧波積極融入長三角綜合交通網絡建設,積極打造國際門戶型綜合交通樞紐,交通運輸對國家戰略大局、長三角城市群的服務保障能力顯著增強。
“空鐵一體”寧波樞紐加快打造。機場四期擴建工程前期工作全力推進,寧海通用航空機場加快建設,杭州灣通用機場實現開工,國際客運貨運航線積極開拓,成功躋身第五航權開放城市。推動鐵路樞紐內聯外通,通蘇嘉甬鐵路、甬舟鐵路開工建設,甬金鐵路2023年底將建成投用,滬甬跨海通道、甬金高鐵、北侖支線復線、梅山鐵路專用線等項目加快推進。截至2022年底,寧波鐵路網運營總里程375公里,由全國鐵路末梢升級為“八縱八橫”高鐵網絡中的重要節點,成為全國50個鐵路樞紐之一。
共建軌道上的“長三角”。通過創新城鐵(市域)列車的“寧波模式”,寧波市加快推動城際鐵路、市域(郊)鐵路、城市軌道交通設施布局一張網、零換乘,引領推動區域一體化發展。利用既有蕭甬鐵路富余運力開行寧波至余姚城鐵(市域)列車,“寧波模式”被國家層面明確為全國示范推廣項目,并在紹興、臺州、連云港等地得到了復制和推廣。同時,積極開通寧波站至杭州南城際公交列車,城鐵日均旅客突破4000人次,通勤客流占比從初期的5%上升至15%,推動杭紹甬三地正式邁入城際公交列車“1.0時代”。加密城市軌道交通線路,推動形成“五線成網”格局,寧波軌道運營里程由2018年的75公里提升至2022年的186公里,在長三角三省一市中占比提升了1.5個百分點。
多層次交通網絡織密補強。高速公路構筑成網,“一環六射”主骨架基本形成,市域“縣縣通高速”,截至2022年底,高速公路總里程達584公里。快速路組網擴容,基本形成“中”字型路網格局,累計建成快速路142.1公里。過江交通打通補強,全市累計建成過江通道30座,寧波從“隔江相望”邁向“擁江融合”發展階段。“一縱兩橫”國省道、“五縱七橫”省道網成型,全市國干線總里程達到935公里,加速融入全省全國交通網絡布局。全面建成 “四車一體”城市公共交通體系,中心城區綠色出行比例達到76%,入選首批國家綠色出行城市。
三、擘畫科創協同“制高點”
五年來,寧波堅定不移實施創新強市戰略,迭代推進創新型試點城市、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區、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國家知識產權強市建設示范城市等工作,創新位勢能級大幅提升,為長三角高質量一體化發展持續注入強勁動能。
全力打造科技創新策源地。2018年以來,寧波市全面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高起點推進國家自創區建設,迭代升級甬江科創大走廊,全面啟動甬江科創區建設,全面布局建設“互聯網+”、生命健康、新材料三大科創高地,寧波國家創新型城市創新能力提升至全國第16位,寧波高新區在全國高新區排名前進至第14位。聚焦長三角產業體系特征,聚焦半導體材料、功能膜材料、工業操作系統等領域攻克了一批關鍵技術,研制出高純度濺射靶材、特種陶瓷、超高壓海纜等一批服務神舟飛天、科技冬奧、嫦娥探月等國家重大工程的自主創新產品,累計獲國家級科學技術獎53項,發布430項自主創新產品,有力支撐新材料、工業互聯網、高端裝備等高新技術產業發展。
建立省部共建協調推進機制和專項合作機制,獲批建設中國—中東歐創新合作研究中心并揭牌運營,舉辦首屆中國-中東歐國家創新合作智庫論壇,中國—中東歐青年人才論壇、創新挑戰賽等系列活動,推進國外高端資源集聚。
深化長三角區域協同創新。牽頭成立長三角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區聯盟,舉辦長三角雙創示范基地聯盟大會,與舟山、蚌埠、麗水等地共同開展技術需求“揭榜掛帥”攻關等活動,有效推動長三角創新協同發展。積極合作共建高能級創新載體,與長三角區域科研院所、企業合作共建研究院累計達到18家。加強與上海科技合作,推動復旦大學寧波研究院等成為滬甬科技合作和產業轉移的重大載體,滬甬人才合作先鋒區、慈滬共塑科技成果轉化全生命周期平臺評入選全省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最佳實踐案例。深化杭甬科技創新共建共贏,聯合組建環杭州灣創新聯盟,共建科研院所、產業技術研究院7家,聯合攻克“卡脖子”技術30余項、產業提升技術100余項。
推動創新資源要素自由流動。秉持“服務浙江省、融入長三角”的宗旨,高標準建設浙江創新中心,甬舟人才一體化發展飛地等,打造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飛地園、滬杭兩地創新飛地,累計認定高層次人才約7500人,支持高層次人才和團隊項目約2100個。迭代升級3.0版寧波科技大市場,推進科技成果與技術需求“無縫鏈接”,共輸出和吸納技術超過500項,交易額近10億元;創新推出“安心屋”應用場景,全面推動職務科技成果賦權和單列管理改革在全省推廣落地。共建“上海·寧波科技資源開放共享與協同發展服務平臺”,對接長三角大型儀器資源4000余臺,對接服務機構400余家,對接專家400多個,有效推動實現長三角科創資源信息共享。組建長三角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區聯盟,建設浙江省首個國家產業技術基礎公共服務平臺——關鍵零部件創新成果產業化公共服務平臺,推廣科技成果“先用后轉”應用新模式,技術合同成交額增加至2022年的515.8億元,有效推動長三角創新技術成果在寧波率先轉化應用。
四、爭當產業共鏈“排頭兵”
五年來,寧波聚焦做大做強自身產業“長板”,加快推進跨區域產業協同、連鏈成勢,工業增加值從全國第10位躍升至第7位,占長三角比重從5.7%提升至6.6%,成為產業創新開路先鋒。
先進制造業集群建設成效顯著。迭代打造“361”萬千億級產業集群,綠色石化、磁性材料等一批產業集群入圍國家級培育名單,省特色產業集群核心區、協同區數量分列全省第 1、第 2。綠色石化產業規模居全國七大石化產業基地之首,產業鏈完善度和聚集度在全國遙遙領先,成為長三角打造世界級石化產業集群的硬核力量。磁性材料產量占全國總量的40%以上,集聚了國內22%的企業主體,中科院寧波材料所聯合35家磁產業上下游企業組建磁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圍繞磁產業技術創新鏈展開創新合作,輻射杭州、南京、金華、常州、徐州等多個長三角城市。連續五年成為全國單項冠軍之城,累計擁有國家級制造業單項冠軍83家,以占長三角約5%的GDP培育了近五分之一的單項冠軍,成為長三角打造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的基本盤和動力源。
重點產業平臺合作不斷加快。全面承接和集聚上海產業創新資源,上海交大寧波人工智能研究院、復旦大學寧波研究院、復旦科技園(浙江)創新中心等高層級產業技術研究院先后落地寧波,共建漕河涇新興技術開發區慈溪分區等產業平臺,形成上海孵化創新—寧波落地產業化雙向發展路徑。與杭州協同建設工業互聯網平臺群,阿里巴巴、浙大中控等龍頭企業在寧波設立工業互聯網中心,聯手打造長三角工業互聯網先進城市和科創高地。共建甬蚌產業合作園區,為皖北八市首個獲省政府批復的結對合作幫扶共建園區,入駐長三角地區項目31個,協議投資額67.5億元,助力結對地區打造區域經濟發展新引擎。
關鍵領域產業鏈共建深入開展。發揮互補優勢,與杭州共建集成電路、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智能裝備、紡織服裝和生物醫藥五大標志性產業鏈,產業鏈產值累計達到1.13萬億元,打造長三角產業一體化、高質量發展的“雙子星”增長極;聚焦標志性產業鏈,新組建約60個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共同體,實施產業鏈協同創新項目約80個,有效增強了跨區域產業鏈的穩定性和競爭力。吉利企業等寧波整車企業與40余家杭州零部件企業開展整零對接,環杭州灣集成電路產業基地共建取得顯著成效,石化原材料和紡織服裝產業鏈上下游合作緊密聯動。累計創建省級產業鏈共同體48家、數量全省第一。
五、把牢改革開放“方向盤”
五年來,寧波堅持以大開放促進大改革、帶動大發展,充分發揮好港口資源和開放優勢,全面服務推動長三角率先構建新發展格局,形成了高水平制度型開放新高地,成為長三角開放發展的“金名片”。
服務國家戰略全局能力持續提升。依托現代化國際強港和先進制造優勢,寧波加快建設大宗商品儲運基地,著力打造國家戰略資源配置中心,寧波舟山港有效承擔了長江經濟帶45%的鐵礦石、90%以上的油品中轉量以及l/3的國際航線集裝箱運輸量,有效提升了國家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依托浙江自貿區寧波片區建設,系統打造樞紐自貿區,牽頭成立長三角跨境電商聯盟,參與成立長三角自由貿易試驗區聯盟,推動聯盟資源共建共享,成為全國第六座“外貿萬億之城”,跨境電商保稅進口單量連續5年全國第一,海外倉數量占全國1/6。創建全國首個中國—中東歐國家經貿合作示范區,中東歐博覽會升格為國家級涉外機制性展會并成功舉辦三屆,獲批中東歐農食產品進口先行先試口岸,2022年自中東歐國家進口額達111.5億元、占全國的5.39%,在全國對外開放大局中發揮了更為積極作用。
世界一流強港建設成效顯著。硬核力量不斷彰顯,寧波港域萬噸級以上泊位總數達到118個,貨物、集裝箱吞吐量分別保持全球第1和第3位,寧波舟山新華·波羅的海國際航運中心發展指數排名提升至全球第9位,成功躋身全球十大國際航運中心。寧波舟山港集裝箱班輪航線聯通全球兩百多個國家(地區)600 多個港口,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航線增至120條,24條海鐵聯運班列覆蓋16個省(自治區、直轄市)64個地級市,形成北接古絲綢之路、中匯長江經濟帶、南聯千里滬昆線的三大物流通道。港口一體化建設取得實效,與上海簽署深化小洋山區域合作開發框架協議,帶動浙北嘉興港、浙南溫州港和臺州港、浙中義烏港以及省內各內河港口,有效支撐建設長三角世界級港口群。
全面深化改革工作亮點頻現。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先行示范,積極聯合杭州、溫州積極申報要素市場化配置綜合改革試點。獲批成為全域國土空間綜合整治全國唯一試點城市,全市11個示范片區249個整治項目先行啟動,積極爭取試點成果在全省乃至長三角復制推廣。數字化改革走在前列,全面迭代升級“1612”體系架構,數字政府、數字文化、基層智治等系統架構、門戶、應用等建設為長三角提供有益經驗。主動對接國際貿易制度規則,落地跨境貿易投資高水平開放改革試點13項,31項改革成果入選浙江自貿區標志性成果。高能級戰略平臺優化提升,全市開發區(園區)總數從298個整合為20個,為承接長三角戰略性新興產業轉移和集聚提供重要平臺支撐。在全國工商聯發布的《2022年萬家民營企業評價營商環境報告》中,寧波營商環境城市排名全國第五,連續4年穩居全國大城市第一方陣。
六、架起民生共享“連心橋”
五年來,寧波以提高民生獲得感為最終要義,持續推動長三角優質公共服務資源跨區共享,有效提升民生服務高質量、一體化水平。
高品質醫療資源一體共享。協力打造跨省合作辦院新模式,寧波市杭州灣醫院由上海仁濟醫院全面托管,實現寧波市民不出大市享受上海高端醫療服務,打造滬甬醫療合作“橋頭堡”。奉化區婦幼保健院與上海紅房子婦產科醫院簽署合作協議,與上海實施同質化管理,打造浙東地區有一定影響力的區域婦產科醫學中心。全力破解異地就醫直接結算難題,首批試點長三角區域門診直接結算,實現全市1231家定點醫藥機構異地就醫直接結算開通率100%,有效破解長三角地區參保人員在甬就醫瓶頸,更好惠及所有外來就醫人員。
跨區域教育合作深度開展。跨區域合作辦學提質增效,全面推進浙江大學寧波“五位一體”校區建設,寧波諾丁漢大學與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聯合開展博士生聯合培養,寧波東方理工大學(暫名)開展與香港理工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研究生聯合培養,寧波上海世界外國語學校、寧波福山正達外國語學校、華東師范大學寧波藝術實驗學校等先后在甬落戶辦學。世界一流教育高地加速構建,分別與上海、南京、杭州、紹興、舟山、蚌埠等地簽訂教育專項合作協議,寧波財經學院與南京審計大學、上海立信會計金融學院、安徽財經大學等9所高校聯合成立“長三角新商科教育聯盟”。
同城化市民待遇加速推進。在浙江省范圍內率先推出長三角城市群戶籍準入年限同城化累計認同舉措,實現社會保險繳納年限同城化累計,并推廣至全省實行。在全國首創以“特約商戶”模式推進社保卡多領域應用,率先實現全國327個城市社保卡享公共交通“同城待遇”,累計21個居民服務事項在長三角區域實現社保卡民生“一卡通”。
七、繪就生態共保“新藍圖”
五年來,寧波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以大花園為基礎底色,加強跨區污染聯防聯治和生態保護聯動治理,合力建設生態美麗長三角。
奮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強力推進藍天、碧水、凈土、清廢四場污染防治攻堅戰,推進生態環境治理現代化,共同提升區域生態環境質量,共建綠色美麗長三角。與2018年相比,寧波空氣質量優良率為89%,提高1.3個百分點;PM2.5平均濃度22微克/立方米,下降33.33%;地表水市控以上斷面水質優良率93.6%,功能達標率100%,均為歷史最優水平。
持續推動城市綠色低碳發展。加強與長三角城市在城市綠色低碳發展領域的互鑒互促,大力推動循環經濟發展,探索形成了豐富的發展創新成果。累計創建三星級(區、縣、市級)綠色工廠約1100家,四星級(市級)綠色工廠約400家,五星級(國家、省級)綠色工廠約120家,其中國家級綠色工廠約70家,位列國內同類城市第二位。集裝箱海鐵聯運超145萬標箱,成功入選交通運輸部第三批綠色貨運配送示范城市;首創的綠電交易模式在國家層面全面推廣,寧波石化經濟技術開發區成為全國首批碳排放評價試點產業園區,啟動全國首個碳資信評價體系試點,全國首單藍碳拍賣交易在寧波象山縣落槌。
協同推進生態環境聯保共治。深化長三角一體化生態環境保護治理合作,簽訂甬舟深化生態環境保護合作協議、杭甬“共融長三角 唱好雙城記 生態環境共保聯治”合作框架協議等,共同探索生態環境協同治理和綠色發展新機制。聚焦大花園建設,以綠色四明山、藍色象山港為主體,聯動打造浙東唐詩之路等優質文化旅游品牌,統籌推進美麗城市、美麗城鎮、美麗鄉村建設,共建長三角“大花園”。協同實施長江口—杭州灣鄰近海域綜合治理攻堅行動,開展常態化美麗海灣監測,與杭州、嘉興、紹興、舟山等地開展跨區域交叉執法和專項督察。
軌道交通展消息 2025年4月,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共有54個城市開通運營城市軌道交通線路326條,運營里程10975.8公里,實際開行列車361萬列次,完成客運量28.5億人次,進站量17.0億人次。4月份,客運量環比減少0.3億人次,減少1.0%,同比增加0.9億人次,增加3.3%。4月份全國總運營里程的平均客運強度為0.865萬人次每公里日,環比增加2.1%,同比減少3.5%。本月無新開通線路。 其中,43個城市開通運營地鐵、輕軌線路268條,運營里程9507.8公里,完成客運量27.5億人次,進站量16.3億人次;16個城市開通運營單軌、磁浮、市域快速軌道交通線路25條,運營里程970.7公里,完成客運量8695萬人次,進站量5809萬人次;18個城市開通運營有軌電車、自動導向軌道線路33條,運營里程497.3公里,完成客運量1047萬人次,進站量990萬人次。 相關推薦:軌道交通展展位預訂??軌道交通展免費報名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