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氫能產業發展駛入“快車道”,在交通領域,氫能應用場景正在不斷豐富。中國產業發展促進會氫能分會副秘書長江寧,近日就氫能在交通領域的實踐及發展方向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江寧表示,三年來,盡管受到疫情影響,中國燃料電池汽車市場仍呈現快速增長趨勢,2022年,全國燃料電池汽車產量3626輛,銷量3367輛,相比2021年同期分別增長105.4%和112.8%;截至2022年底,全國燃料電池汽車累計銷售1.2萬輛。據預測,到2025年,我國燃料電池車產量有望達到10萬輛;2030年達到100萬輛。
當前,我國燃料電池汽車市場以商用車為主,包括公交、輕客、輕卡、冷藏車、重卡、工程車等。目前,在全國大部分省市均有燃料電池汽車運營,2022年主要投放運營區域包括上海、京津冀、河南、山西、山東、廣東以及陜西等地。
在江寧看來,燃料電池系統和電堆技術發展水平方面,國內頭部企業的產品技術已經與國際先進水平接近,部分技術指標達到領先水平。系統成本從2018年的10000元/kW,下降到3000元/kW~4000元/kW,壽命從3000小時提高到15000小時以上。預測2025年燃料電池產品累計產量達到10萬臺時,系統價格降至2000元/kW以內,屆時燃料電池重卡將具有全生命周期成本優勢。
據江寧介紹,截至2022年底,全球在營加氫站727座,同比增長22.4%。其中,中國已建成296座,位居全球第一。為促進加氫站更加快速、穩定的發展,中國石化根據氫能源特征,從系統內部挖掘氫能源規模化示范應用的場景,在全國首創“車-站-景”聯動模式,根據加氫站建設選址,開發合適的應用場景,配套相應的車輛及車輛數,以維持加氫站的運營效率,滿足加氫站建設數量的發展目標。
在江寧看來,該創新模式綜合考慮“購車成本、技術進步、氫氣價格、物流優化”等要素,通過在有豐富副產氫資源或者綠氫的工廠建設氫氣提純&加注機,減少氫氣運輸與儲存的成本,從而降低氫氣的價格。同時,綜合業務需要配套合適的車輛,并通過尋找回程搭載業務來增加運營效益。采用“現場制造現場使用”模式,在減少運輸成本的同時,保證了氫氣供應穩定性。相比需要運輸的場景,加氫價格可降低30%,接近傳統柴油車運營成本,實現可持續的商業模式。
江寧還介紹說,在氫燃料電池用氫方面,中國石化依托煉廠副產氣建設提純裝置,積極布局氫燃料電池氫氣供應中心,依托煉廠建設提純裝置,在燕山石化、廣州石化、高橋石化的基礎上,相繼布局天津石化、上海石化(3.380, 0.00, 0.00%)、海南煉化、齊魯石化、青島煉化、茂名石化,9家煉廠氫氣提純總能力達到1.4萬噸/年,比“十三五”末提高1萬噸/年。其中,燕山石化氫氣提純項目為2022年冬奧會燃料電池汽車供應氫氣。此外,還向賽區火炬系統供應氫氣,并點亮奧運主火炬,成功保障了冬奧會氫能車輛的運輸與能源供給。
根據中國汽車流通協會提供的上牌信息顯示,2025年5月,國內客車(含輕客、中客、大客)月度實際銷量達到4.2萬輛,相比去年同期呈負增長,降幅為1%。 上牌維度的客車終端實際銷量,更能反映國內客車市場需求的真實狀況,進一步拉長來看,今年前5個月的數據同樣不容樂觀。統計數據顯示,2025年1-5月,國內客車實際銷量達到19萬輛,與去年同期的銷量持平。 整體來看,進入2025年后,本輪始于2023年的國內客車市場快速放量,似乎已進入瓶頸期。 從年度銷量數據,可以明顯看到,2023年之前,國內客車市場進入增長停滯期,2019年銷量達到36萬輛后,此后4年時間都在35萬輛上下徘徊,始終難以突破。而2023年開始打破僵局,同比增速達到14%,年度銷量接近40萬輛,2024年快速拉升,年度銷量一舉突破50萬輛大關,而增速更是高達29%。 2023年和2024年的快速放量,與多重因素密切相關。首先是疫情結束后國內旅游市場的爆火,直接拉動2023年國內旅團細分市場的客車需求,此后,2024年7月,國家出臺以舊換新政策,推動城市公交車電動化替代,支持新能源公交車及動力電池更新,這一政策有力推動了公交車的更新熱潮,從而推動國內公交細分市場的客車需求集中爆發。 以公交市場為例,在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