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由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財政部、自然資源部、生態環境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農業農村部、中國氣象局、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聯合印發《“十四五”可再生能源發展規劃》,其中涉及氫能有:
探索推進具有海上能源資源供給轉換樞紐特征的海上能源島建設示范,建設海洋能、儲能、制氫、海水淡化等多種能源資源轉換利用一體化設施。
加強可再生能源發電終端直接利用,擴大可再生能源多元化非電利用規模,推動可再生能源規模化制氫利用,促進鄉村可再生能源綜合利用,多措并舉提升可再生能源利用水平。
在有條件的地區,利用新能源直供電、風光氫儲耦合、柔性負荷等技術,通過開發利用模式創新,推動新能源開發、輸送與終端消費的一體化融合,打造發供用高比例新能源示范,實現新能源電力消費占比達到70%以上。
推動可再生能源規模化制氫利用。開展規模化可再生能源制氫示范。在可再生能源發電成本低、氫能儲輸用產業發展條件較好的地區,推進可再生能源發電制氫產業化發展,打造規模化的綠氫生產基地。推進化工、煤礦、交通等重點領域綠氫替代。
推廣燃料電池在工礦區、港區、船舶、重點產業園區等示范應用,統籌推進綠氫終端供應設施和能力建設,提高交通領域綠氫使用比例。在可再生能源資源豐富、現代煤化工或石油化工產業基礎好的地區,重點開展能源化工基地綠氫替代。
積極探索氫氣在冶金化工領域的替代應用,降低冶金化工領域化石能源消耗創新可再生能源利用方式,開展大規模離網制氫示范和并網型風光制氫示范。
重點開展超大型海上風電機組研制、高海拔大功率風電機組關鍵技術研究,開展光伏發電戶外實證示范,掌握鈣鈦礦等新一代高效低成本光伏電池制備及產業化生產技術,突破適用于可再生能源靈活制氫的電解水制氫設備關鍵技術,研發儲備鈉離子電池、液態金屬電池、固態鋰離子電池、金屬空氣電池、鋰硫電池等高能量密度儲能技術。
推進大容量風電機組創新突破;突破生物天然氣原料預處理、消化、利用等全產業鏈關鍵技術;推進適用于可再生能源制氫的新型電解水設備研制;加快大容量、高密度、高安全、低成本新型儲能裝置研制。
加大對能源研發創新平臺支持力度,重點支持可再生能源、新型電力系統、規模化儲能、氫能等技術領域,整合資源、組織力量對核心技術方向實施重大科技協同研究和重大工程技術協同創新。
圍繞構建新型電力系統,加強與相關國家在高效低成本新能源發電技術、儲能、氫能等先進技術上的務實合作。
軌道交通展消息 2025年4月,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共有54個城市開通運營城市軌道交通線路326條,運營里程10975.8公里,實際開行列車361萬列次,完成客運量28.5億人次,進站量17.0億人次。4月份,客運量環比減少0.3億人次,減少1.0%,同比增加0.9億人次,增加3.3%。4月份全國總運營里程的平均客運強度為0.865萬人次每公里日,環比增加2.1%,同比減少3.5%。本月無新開通線路。 其中,43個城市開通運營地鐵、輕軌線路268條,運營里程9507.8公里,完成客運量27.5億人次,進站量16.3億人次;16個城市開通運營單軌、磁浮、市域快速軌道交通線路25條,運營里程970.7公里,完成客運量8695萬人次,進站量5809萬人次;18個城市開通運營有軌電車、自動導向軌道線路33條,運營里程497.3公里,完成客運量1047萬人次,進站量990萬人次。 相關推薦:軌道交通展展位預訂??軌道交通展免費報名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