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3年度天津市科技獎評選結果出爐,來自天津大學精密儀器與光電子工程學院的教師王雙領銜的科研團隊完成的 “盾構拼裝機光電融合感知自動拼裝關鍵技術及應用”,榮獲天津市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在隧道工程中,盾構機拼裝性能直接關系到施工安全和隧道質量,針對盾構施工中管片姿態(tài)解析、管片精準定位、拼裝機運動精確控制的現(xiàn)實需求和瓶頸問題,由天津大學、天津求實飛博科技有限公司、中交天和機械設備制造有限公司和中交第一航務工程局有限公司合作開發(fā)了盾構拼裝機光電融合感知自動拼裝關鍵技術。
從科研項目到技術實際落地應用,并產(chǎn)生效益,這個過程并不容易。團隊成員最初用一年多時間,解決了理論問題,“實驗室階段不算很難,我們最初目的很明確,就是要做好自動拼裝,綜合考慮探測精度、范圍、環(huán)境適應性等要求,最后確定光電是最可行的一個方案。”王雙介紹說。
但在實際應用中,他們發(fā)現(xiàn)要解決的問題,遠遠超出實驗室構建的模型。工程應用階段非常困難,看起來是三維平面,但實際上拼裝機有6個自由度,還有管片尺寸不同要調整設定參數(shù),在很重很大的設備上來進行精細化操作,工程難度上升,要求也非常高。
現(xiàn)場調試過程歷經(jīng)4年之久。王雙告訴記者:“系統(tǒng)調試既要考慮施工單位時間成本,又要考慮調試過程中不能造成碰撞危險,系統(tǒng)方案和算法還要適應復雜的盾構施工環(huán)境。隧道施工環(huán)境下,要把大噸位管片的拼裝誤差控制在3毫米內,是非常有挑戰(zhàn)性的,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技術落地的過程,難度并不亞于從0到1的創(chuàng)造性過程。”
“在工程調試階段,比如調試車間驗證好的參數(shù),但現(xiàn)場一看,實際拼裝差距卻很大。”王雙說,“最終我們修正原來的方法,結合拼裝機狀態(tài)監(jiān)測和反饋控制技術,增加光學杠桿效應,提高了拼裝精準度。”
沒有以往經(jīng)驗方法可參考,在工程化過程中,一點點調試,經(jīng)過四五年時間,當把“干不下去的難點”解決了,王雙與團隊繼續(xù)考慮,如何讓盾構自動拼裝進行的更有效率。
“我們目前還在考慮解決其他盾構技術領域的檢測問題,比如主軸承異常故障檢測,希望實現(xiàn)更早期的預警。”王雙說。
目前,項目技術已可以實現(xiàn)輔助和替代人工拼裝方式,作為盾構機拼裝機的組成部分輔助挖掘隧道工程,提高了隧道工程施工的質量和效率。項目中包括圖像、激光測距、光纖等技術應用,項目已授權中國發(fā)明專利9項,實用新型專利2項。項目技術應用在地鐵、鐵路、公路、市政管網(wǎng)、過江隧道、水電等國家重大工程領域十余項,取得了顯著的經(jīng)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軌道交通展消息 2025年4月,31個省(自治區(qū)、直轄市)和新疆生產(chǎn)建設兵團共有54個城市開通運營城市軌道交通線路326條,運營里程10975.8公里,實際開行列車361萬列次,完成客運量28.5億人次,進站量17.0億人次。4月份,客運量環(huán)比減少0.3億人次,減少1.0%,同比增加0.9億人次,增加3.3%。4月份全國總運營里程的平均客運強度為0.865萬人次每公里日,環(huán)比增加2.1%,同比減少3.5%。本月無新開通線路。 其中,43個城市開通運營地鐵、輕軌線路268條,運營里程9507.8公里,完成客運量27.5億人次,進站量16.3億人次;16個城市開通運營單軌、磁浮、市域快速軌道交通線路25條,運營里程970.7公里,完成客運量8695萬人次,進站量5809萬人次;18個城市開通運營有軌電車、自動導向軌道線路33條,運營里程497.3公里,完成客運量1047萬人次,進站量990萬人次。 相關推薦:軌道交通展展位預訂??軌道交通展免費報名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