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氫燃料電池企業而言,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
一方面,氫能產業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將氫能技術作為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技術路線,已成為全球共識。業內企業面臨著廣闊的藍海機遇,前景可期。另一方面,氫能產業方興未艾,尚未實現大規模的商業化運營落地,這勢必會影響產業鏈上企業的贏利能力,甚至生存能力。
企業如何才能化解和突破這一困局?我們不妨從氫能產業鏈中的一個小小閥件中,獲取一些思路。
近期,未勢能源宣布面向市場對外銷售減壓閥產品,以含金量超高的自主知識產權和性價比超高的客戶價值,為行業的發展突圍提供了全新的答案。
減壓閥雖小,但管中窺豹,足可以見一斑。
迎戰外資品牌 破解卡脖子難題
從產業鏈來看,氫燃料電池汽車的大規模商用,離不開儲氫系統的發展。作為氫燃料電池汽車核心零部件的高壓氣態儲氫系統中,罐體材料和碳纖維原料都已經逐步實現了國產化。但頗有些尷尬的是,小小的瓶口減壓閥,卻成為了“卡脖子”的環節:占據市場優勢地位的主要是美國、加拿大、意大利等國的公司,國外公司一旦突然斷供,將會對國內儲氫瓶市場的發展造成較大的影響。
國外企業布局氫能領域較早,具有先發優勢,已打造出了屬于自己的專利護城河。正因為如此,雖然國外減壓閥產品價格貴、可選擇性少、適用標準也并不與國內完全一致,但國內企業也只能無奈地被動接受。畢竟,減壓閥產品具有一定的技術壁壘,加之目前市場容量小,對減壓閥的需求量也相對較少。新入局者很難通過市場訂單的支撐,實現投入和產出達到盈虧平衡。面對國外減壓閥領先品牌的先發優勢和規模銷售優勢,國內減壓閥企業或是有畏難情緒或是感到市場過于雞肋,沒有給予應有的重視,導致減壓閥市場呈現出了馬太效應,國外減壓閥企業有可能實現強者愈強。
但業內也并不乏像未勢能源這樣具有戰略眼光和產業情懷的優秀企業,其在創業伊始便將掌握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鎖定為了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關鍵目標。正向研發,確實是最難的路,但卻也是唯一正確的路,未勢能源敢于“亮劍”,選擇了迎難而上,也讓未勢能源收獲了成果。
早在去年,未勢能源便重磅推出了中國首款獲得第三方權威認證的“巖竹”系列——70MPa多功能集成減壓閥組產品,攻克了高效儲氫高可靠性、高安全性難題,宣告填補了自主企業在高壓閥門領域的又一項關鍵技術空白。可以說,未勢能源國產減壓閥的研發成功和對外市場化銷售,意味著我國在這一領域被國外品牌卡脖子的難題已被破解。
自主正向研發 打造價值新標桿
安全、節能、環保,是氫燃料電池技術應用的三大標簽,而減壓閥正是守護安全的最關鍵一環。
據介紹,高安全、高集成度、高可靠性、長壽命,這些未勢能源固有的標簽,在“巖竹”系列——70MPa多功能集成減壓閥組產品上,均得到了很好地傳承和發揚。而這一切均歸功于未勢能源的車規級正向研發平臺——氫檸技術平臺。
未勢能源氫檸技術平臺包含了100多項企業標準,500多項硬件需求,5000多項軟件需求,數千項檢測和數萬次試驗。依托這一正向研發平臺體系,可根據客戶需求,從上而下快速定義、分解、仿真和設計燃料電池發動機系統、零部件和材料,并通過試制實驗確保產品的高性能、高質量和低成本。
在研發端,未勢能源構建了國際級“制-儲-運-加-應用”一體化供應鏈生態,成功聯通了上下游產業鏈,通過資源的協同整合,有效降低或分攤研發成本。在生產端,未勢能源針對減壓閥產品的設計和生產,通過優化結構設計、提升集成度等措施,在減少集成零部件數量的同時,更降低了制造成本。
值得一提的是,未勢能源“巖竹”系列——70MPa多功能集成減壓閥組產品,開發周期歷時31個月,根據整車運行工況、系統高效運行及安全性能技術需求,共計進行了17大類超過1000次的臺架測試,包括液壓爆破測試、液壓循環測試、高低溫內外漏測試等多項關鍵測試,并配套多款氫燃料電池車型完成冬季標定、續航里程等多項整車級工況性能測試,用大量實測數據詮釋了安全性能、驗證了卓越品質。在最為關鍵的泄漏測試環節,通過常規性高低溫內外漏測試,全壽命周期純氫測試<100ppm,氫氣外漏率小于0.6Nml/h,且遠超國內外通用標準準則<10Nml/h泄漏指標,重新定義了行業“氫安全”標準。
可以說,正是因為自主正向研發,才使得未勢能源減壓閥產品能夠成為價值標桿,更好的滿足市場需求。
或許,一項產品的創新并不能改變行業的大勢,氫燃料電池產業的大規模商業化推廣依然不會在短期內迅速到來,但對于行業內的個體——每個系統集成商、每個電池配件生產商而言,未勢能源減壓閥卻正實實在在地改變著行業競爭格局,彰顯著正向研發的價值。而一個個個體的改變,終將帶來整個行業生態的改變。
根據中國汽車流通協會提供的上牌信息顯示,2025年5月,國內客車(含輕客、中客、大客)月度實際銷量達到4.2萬輛,相比去年同期呈負增長,降幅為1%。 上牌維度的客車終端實際銷量,更能反映國內客車市場需求的真實狀況,進一步拉長來看,今年前5個月的數據同樣不容樂觀。統計數據顯示,2025年1-5月,國內客車實際銷量達到19萬輛,與去年同期的銷量持平。 整體來看,進入2025年后,本輪始于2023年的國內客車市場快速放量,似乎已進入瓶頸期。 從年度銷量數據,可以明顯看到,2023年之前,國內客車市場進入增長停滯期,2019年銷量達到36萬輛后,此后4年時間都在35萬輛上下徘徊,始終難以突破。而2023年開始打破僵局,同比增速達到14%,年度銷量接近40萬輛,2024年快速拉升,年度銷量一舉突破50萬輛大關,而增速更是高達29%。 2023年和2024年的快速放量,與多重因素密切相關。首先是疫情結束后國內旅游市場的爆火,直接拉動2023年國內旅團細分市場的客車需求,此后,2024年7月,國家出臺以舊換新政策,推動城市公交車電動化替代,支持新能源公交車及動力電池更新,這一政策有力推動了公交車的更新熱潮,從而推動國內公交細分市場的客車需求集中爆發。 以公交市場為例,在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