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安全生產工作局面總體穩定,然安全生產形勢依然嚴峻復雜,隨著經濟社會的迅猛發展,生產經營主體數量的日益增多,場景的越趨多樣,復雜性、風險性越來越高。其中隧道施工作為城市工地的重要組成部分,生產安全不容忽視。
為加強和規范隧道施工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防止和減少生產安全事故,保障作業人員的生命安全,提升工地生產效益,華視依托自主研發的“鴻羽”AI生產力平臺制定智慧工地之隧道施工安全監督解決方案,致力于打造全面感知的智能化管理工地應用,全面提升施工質量管控與安全生產隱患治理水平。
在通往號稱“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的隧道建設工地上,華視智慧工地之隧道施工安全監督解決方案的全面使用在保障高原施工安全的同時推進了隧道施工智能化建設,其方案核心–“鴻羽”AI生產力平臺憑借行業領先的深度學習自動訓練技術,利用已有數據進行訓練,不斷迭代和生產出新的AI算子模型,即使在復雜的環境下,也將算法準確度由原來的60%提升到90%以上,為賦能智慧工地平臺系統穩定、高效運行提供核心底層架構支撐,深度應用于智慧工地隧道施工現場的工程信息管理、人員行為監測、安全施工管理、風險隱患管理等方面。
01工程信息管理
匯聚數據,打破數據孤島,構建數據駕駛艙,鏈接隧道相關數據,實現AI分析告警,降低安全事故風險的同時,保障施工安全、施工質量、施工進度,輔助決策;
02人員行為監測
依托精準的人臉識別及AI視頻結構化分析技術,對相關人員行為進行精準監測,輔助規范人員行為,例如安全帽佩戴、禁區吸煙、安全培訓會議出席等,同時,在隧道口識別、記錄進出作業人員及人數,在隧道內實時檢測作業人員所在位置,在崗人員流向等,出現緊急情況,系統將立即自動告警,消除施工過程安全管理漏洞;
03安全施工管理
對于炸藥庫、近電源區等事故易發區域進行全方位、全過程、不間斷地監控監管,防范安全事故,提高作業效率;
04風險隱患管理
建立現場安全隱患排查系統,構建安全風險分級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雙重預防機制,綜合利用大數據分析統計等技術手段,分析項目存在的薄弱環節和風險隱患,實現智能監測、預警、消除等閉環管理。
智慧工地興起的初衷,就是要解決困擾傳統工地的沉疴。所謂智慧工地,是指一種基于信息技術,圍繞工程項目全生命周期,建立支撐現場管理、互聯協同、智能決策、數據共享的信息化系統,以此實現信息技術與現場管理深度融合的新型施工管控模式。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加快數字化發展,建設數字中國,加快建設數字經濟、數字社會、數字政府,以數字化轉型整體驅動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變革。
下一步,華視將繼續加大產品研發投入力度,致力于將長期的技術落地經驗、能力以及服務沉淀到“鴻羽”AI生產力平臺,旨在賦能更多物理場景,助力各行各業生產安全管理標準化、信息化、智能化建設,切實變政策紅利為發展實效,為城市安全生產貢獻科技力量。
華視專注于“AI+行業視頻應用”, 致力于為公共安全行業提供視頻大數據應用解決方案。專業提供智能終端設備產品及智慧校園、智慧商業、智慧園區、智慧社區、智慧工地的應用開發技術提供商,致力于提供領先的視頻大數據解決方案。
軌道交通展消息 2025年4月,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共有54個城市開通運營城市軌道交通線路326條,運營里程10975.8公里,實際開行列車361萬列次,完成客運量28.5億人次,進站量17.0億人次。4月份,客運量環比減少0.3億人次,減少1.0%,同比增加0.9億人次,增加3.3%。4月份全國總運營里程的平均客運強度為0.865萬人次每公里日,環比增加2.1%,同比減少3.5%。本月無新開通線路。 其中,43個城市開通運營地鐵、輕軌線路268條,運營里程9507.8公里,完成客運量27.5億人次,進站量16.3億人次;16個城市開通運營單軌、磁浮、市域快速軌道交通線路25條,運營里程970.7公里,完成客運量8695萬人次,進站量5809萬人次;18個城市開通運營有軌電車、自動導向軌道線路33條,運營里程497.3公里,完成客運量1047萬人次,進站量990萬人次。 相關推薦:軌道交通展展位預訂??軌道交通展免費報名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