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工程科學學院精密機械與精密儀器系先進感知、數據融合及智能運維課題組毛磊特任研究員團隊在氫燃料電池無損檢測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報道了一種基于磁場成像的氫燃料電池無損檢測理論及方法,突破現有氫燃料電池性能表征依賴于材料分析、電流分布等侵入式檢測手段的瓶頸,研究成果以“Imaging PEMFC performance heterogeneity by sensing external magnetic field”為題發表在《Cell Press》期刊《Cell Reports Physical Science》上。
氫燃料電池技術(PEMFC)被廣泛應用于氫能利用領域,然而影響商用氫燃料電池系統可靠性的主要因素是在電池運行過程中難以進行電池性能表征并識別電池異常狀態。目前,主要的狀態識別方法僅可對PEMFC狀態變化進行識別,但難以對電池內部狀態變化的發展路徑及對應機理進行檢測及分析,從而無法根據識別結果對PEMFC系統進行對應調控,進而保障PEMFC系統的運行安全。
在PEMFC運行過程中,電池性能狀態與其內部水分布、電流分布息息相關。目前,相關技術主要通過材料分析、水傳輸分布、電流分布等手段來評估氫燃料電池性能狀態。然而這些技術會干擾電池的運行狀態,甚至破壞電池固有結構和性能,進而很難保證技術可靠性和實用性。
毛磊特任研究員團隊將PEMFC內部電流分解為平行膜方向膜電流和垂直膜方向主電流,并揭示了氫燃料電池故障時性能下降的本質原因是參與化學反應的主電流減少,寄生損耗的膜電流增加,因此膜電流及其激發磁場可以反映電池性能變化。這是在該研究領域內首次系統性分析并提出了氫燃料電池的性能變化與其內部不同分量電流和激發磁場的關聯機制。
圖1.PEMFC內部電流和磁場分布。(a) PEMFC內部電流; (b)膜電流及其磁場分布; (c)主電流及其磁場分布.
PEMFC電流分布和相應磁場分布如圖1所示,作者團隊將PEMFC內部電流分解為平行膜方向膜電流(圖1B)和垂直膜方向主電流(圖1C),并揭示了氫燃料電池故障時性能下降的本質原因是參與化學反應的主電流減少,寄生損耗的膜電流增加,因此膜電流及其激發磁場可以反映電池性能變化。這是在該研究領域內首次系統性分析并提出了氫燃料電池的性能變化與其內部不同分量電流和激發磁場的關聯機制。
圖2 技術路線圖
該研究的研究思路如圖2所示,首先通過建立多物理場PEMFC仿真建模,對PEMFC在不同運行狀態下的膜電流及其磁場分布變化進行分析;進而搭建PEMFC外部磁場檢測系統,通過檢測PEMFC運行過程中的膜電流磁場分布,分析PEMFC系統內部狀態變化路徑及對應機制。據此,本研究工作中提出了一種基于磁場成像的PEMFC系統無損檢測理論及方法,可在PEMFC運行過程中揭示狀態變化的起源和演變過程,在商用PEMFC系統的狀態檢測及異常識別方面極具應用潛力。
總之,這項研究工作中提出了一種基于磁場成像的PEMFC系統無損檢測理論及方法,可在PEMFC運行過程中揭示狀態變化的起源和演變過程,在商用PEMFC系統的狀態檢測及異常識別方面極具應用潛力。
軌道交通展消息 2025年4月,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共有54個城市開通運營城市軌道交通線路326條,運營里程10975.8公里,實際開行列車361萬列次,完成客運量28.5億人次,進站量17.0億人次。4月份,客運量環比減少0.3億人次,減少1.0%,同比增加0.9億人次,增加3.3%。4月份全國總運營里程的平均客運強度為0.865萬人次每公里日,環比增加2.1%,同比減少3.5%。本月無新開通線路。 其中,43個城市開通運營地鐵、輕軌線路268條,運營里程9507.8公里,完成客運量27.5億人次,進站量16.3億人次;16個城市開通運營單軌、磁浮、市域快速軌道交通線路25條,運營里程970.7公里,完成客運量8695萬人次,進站量5809萬人次;18個城市開通運營有軌電車、自動導向軌道線路33條,運營里程497.3公里,完成客運量1047萬人次,進站量990萬人次。 相關推薦:軌道交通展展位預訂??軌道交通展免費報名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