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濟南軌道交通集團有限公司、山東大學、山東軌道交通研究院有限公司共同組織召開了盾構系列智能化裝備搭載專家論證會。2016年5月,濟南生產制造的山東省首臺大直徑地鐵隧道盾構機“開拓一號”正式下線,“濟南造”盾構機異軍突起,下線數量目前已超百臺,服務于北京、鄭州、廣州、深圳、濟南等十余個城市的軌道交通項目。該項目獲得山東省重大科技創新工程“超大斷面隧道智能一體化盾構機關鍵技術與裝備產業化”等科技計劃支持。
與會專家給予項目成果高度評價,一致認為項目組研發的盾構系列智能化搭載裝備對于盾構施工至關重要,它具有多源地質感知、刀具磨損實時監測、同步注漿自動檢測及大數據實時收集與分析等特點,為預報和解決盾構施工中的突水涌砂、地面塌陷、氣體災害、刀具刀盤損害等重要難題提供了一種途徑。整體實施方案合理可行,具備搭載條件。
據了解,盾構系列智能化裝備主要包括盾構搭載地質預報(眼睛)、盾構搭載地層特征感知(耳朵)、盾構搭載氣體環境監測(鼻子)、盾構搭載滾刀實時監測(神經)、盾構搭載同步注漿檢測(體檢器)與盾構搭載輔助決策支撐系統(大腦)等六套智能系統。
盾構搭載地質預報系統就像給盾構機安裝上一雙“透視眼”,能夠“透視地層”,發現盾構前方隱伏的溶洞、斷層破碎帶以及水體等不良地質情況,為盾構施工提供有效的地質依據。
盾構搭載地層特征感知系統如同給盾構機安裝上一雙“耳朵”,能夠“聽聲辨位”,確定盾構開挖面復合地層軟硬界面分布范圍與復合強度,為盾構施工掘進參數的優化調整提供指導。
盾構搭載氣體環境監測系統作為盾構機的“鼻子”,能夠“嗅氣聞險”,高精監測16種有毒有害氣體及環境參數,通過聯動氣體-地質響應機制,有效預報前方賦存有毒氣體地層,實現盾構掘進高危氣體地層爆燃中毒災害的主動超前防控。
盾構搭載滾刀磨損監測系統就像給盾構機鋪設了“神經”,能夠實時“靈敏感知”滾刀磨損狀態,避免盾構機盲目開倉,為換刀決策提供了可靠依據。
盾構搭載同步注漿檢測系統作為盾構機的“體檢器”,能夠“精準號脈”,準確識別同步注漿效果,發現脫空、不密實等缺陷,為盾構掘進與注漿協同控制提供有效的數據支撐。
盾構搭載輔助決策支撐系統是盾構機的“智慧中樞”,可有效融合上述五類裝備獲取的地質-盾構-結構等多源異構感知數據,通過動態風險評價,輔助支撐盾構掘進主動決策,為盾構施工災害主動防控提供重要技術支撐。
閃電新聞記者了解到,下一步,項目組繼續優化實施方案,積極推動完成系列智能化裝備搭載。以濟南軌道交通精準識泉與科學保泉為導向,率先在二期工程4號線和6號線保泉區間開展搭載試驗,不斷提升裝備的可靠性與適用性。力爭打造服務濟南地鐵科學保泉的智能建造利器,為守護泉城與建設綠色地鐵“保駕護航”。同時,進一步推動盾構裝備信息化感知、智能化決策、智慧化掘進,實現智能盾構高端裝備產業高質量發展。
軌道交通展消息 2025年4月,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共有54個城市開通運營城市軌道交通線路326條,運營里程10975.8公里,實際開行列車361萬列次,完成客運量28.5億人次,進站量17.0億人次。4月份,客運量環比減少0.3億人次,減少1.0%,同比增加0.9億人次,增加3.3%。4月份全國總運營里程的平均客運強度為0.865萬人次每公里日,環比增加2.1%,同比減少3.5%。本月無新開通線路。 其中,43個城市開通運營地鐵、輕軌線路268條,運營里程9507.8公里,完成客運量27.5億人次,進站量16.3億人次;16個城市開通運營單軌、磁浮、市域快速軌道交通線路25條,運營里程970.7公里,完成客運量8695萬人次,進站量5809萬人次;18個城市開通運營有軌電車、自動導向軌道線路33條,運營里程497.3公里,完成客運量1047萬人次,進站量990萬人次。 相關推薦:軌道交通展展位預訂??軌道交通展免費報名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