氫能源作為一種無污染、可再生的二次能源,被視為最具發展潛力的新能源。但如何存儲運輸一直是阻礙其廣泛應用的大難題,車載氫燃料電池還曾一度被視作“定時炸彈”。記者日前獲悉,上海交通大學氫科學中心主任丁文江團隊以成功實現在常溫常壓下固態儲氫,據預測,技術成功廣泛運用后,將助力國內氫能源爆發出巨大潛能。
固態儲氫,前程在“鎂”。本次固態儲氫技術的突破方向就是對鎂合金材料的運用上。據介紹,丁文江以研究輕金屬為主,1983年開始研究鎂,他在交大創建了輕合金精密成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后,他的團隊甚至讓鎂材料上了天,應用于我國航天工程。但因鎂的性質非常活潑,當被磨得很細時就變得易燃易爆,為此,研究團隊嘗試使用多種氣體進行安全性保護,卻都未獲成功。山重水復疑無路之時,團隊找到了看似“脾氣”相像的氫。沒想到,這兩者通過一定反應合體后,反而能夠相安無事。由此,通常氣態或被液化的氫氣,也能被儲存在鎂合金材料中進行長距離運輸。相比氣態和液態儲氫的傳統方法,這樣不僅可在常溫、常壓下完成儲運,而且安全性更強、容量更大、密度更高。
據了解,金屬氫化物儲氫在國外已進入示范應用階段,而國內還在商業化探索階段,在這方面,丁文江團隊處于領跑地位。當然,不論固態、氣態還是液態等的氫,通過加氫站進入用氣終端——氫燃料電池車輛等,才能順利來到整條氫產業鏈的下游。因而,在當前實現固體介質上儲氫操作方便的基礎上,后期還要臨前端加氫、后端脫氫的工藝和成本優化。按“制—儲—運—加”四大環節。
對于氫能源的應用前景,上海交大特聘教授、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院長助理、上海氫晨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易培云表示,正是以零排放的氫燃料電池為突破口,目前全球燃料電池汽車保有量約6.7萬輛,中國約1.3萬輛,預計2030年全球燃料電池汽車規模將超過1000萬輛,中國則將超過200萬輛。當到2050年時,中國燃料電池汽車年產量預計達520萬輛,加之鋰電池車等新能源車,傳統燃油車逐步退出歷史舞臺,一個碳中和的氫能社會將全面建成。
特別推薦:? ?國際氫能與燃料電池展現場參觀報名
軌道交通展消息 2025年4月,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共有54個城市開通運營城市軌道交通線路326條,運營里程10975.8公里,實際開行列車361萬列次,完成客運量28.5億人次,進站量17.0億人次。4月份,客運量環比減少0.3億人次,減少1.0%,同比增加0.9億人次,增加3.3%。4月份全國總運營里程的平均客運強度為0.865萬人次每公里日,環比增加2.1%,同比減少3.5%。本月無新開通線路。 其中,43個城市開通運營地鐵、輕軌線路268條,運營里程9507.8公里,完成客運量27.5億人次,進站量16.3億人次;16個城市開通運營單軌、磁浮、市域快速軌道交通線路25條,運營里程970.7公里,完成客運量8695萬人次,進站量5809萬人次;18個城市開通運營有軌電車、自動導向軌道線路33條,運營里程497.3公里,完成客運量1047萬人次,進站量990萬人次。 相關推薦:軌道交通展展位預訂??軌道交通展免費報名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