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名城,“名”在何處?在于先進制造業集群,而產業鏈則是主要抓手。
今年,我市對既有優勢產業鏈進一步優化調整,進一步摸清“家底”、完善推進機制,設立13條新興優勢產業鏈,包括先進軌道交通裝備、中小航空發動機與通用航空、先進陶瓷與新型功能玻璃產業鏈等,助力產業鏈發展行穩致遠。
以產業鏈梯隊矩陣,“群”雄聚合產業集群,展現培育制造名城的新氣象,需要埋頭苦干,也要借智巧干。產業鏈如何建設?放寬視野看向全國,有的城市已經闖出新局面,有的城市正在破局奮進,背后都有值得借鑒的探索與思路。
平蕪盡處是春山,追風趕月莫停留。株洲日報特推出《鏡鑒·產業鏈》系列報道,繼續跳出株洲看株洲,梳理一些城市發展相關產業鏈的故事,學經驗、談啟發,以資助力株洲舞鏈如龍,砥礪前行!
經過80多年發展,株洲已形成國內最完備的軌道交通裝備全產業鏈體系,打造了全球首個突破千億規模的軌道交通產業集群,2020年集群總產值達1310億元。如今,株洲再踏征程,如何為這一“世界級”產業賦予新定義?
環視之下,國際上已有超過30個國家的企業進入軌道交通領域,加快拓展國際市場;國內的青島、成都、廣州、長春等城市,近年來也競相搶跑打造千億規模軌道交通產業集群,未來的產業競爭將更加激烈。
躺平不能贏。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
中車株機公司城軌事業部,一列列城軌車輛整裝待發。
青島:千億級應用場景引流
以地鐵以及TOD兩大千億級的市場做“引子”,青島大張旗鼓打造“軌道上的城市”,并將這過程變成巨大的應用場景,從中衍生萬變的市場機會。這塊“蛋糕”,實在誘人。
去年10月,國家電投集團科學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投資設立的青島綠色發展研究院有限公司已在示范區投入運營,將牽頭建設清潔能源創新發展融通產業園,助力青島打造包含氫能、新型儲能等在內的低碳產業集群。今年4月,青島再派團隊趕赴北京,與之對接洽談飛輪儲能技術等新項目。
為何如此急切?青島軌交示范區相關負責人明確表示,目前全國多地都在爭相布局軌道交通裝備及衍生產業,主動出擊正是為搶得先機。
說起來,青島有著與株洲類似的軌道交通裝備產業基因,匯聚了中車青島四方機車車輛股份有限公司、中車青島四方車輛研究所等龍頭企業和260余家核心配套企業,全產業鏈產值2019年突破一千億元。
如果說,前幾年青島主要是吃到了高速鐵路建設的政策紅利,那么如今,當高速列車市場增長趨緩,青島無疑也找到了新的市場方向。
今年1月,青島公開發布了以地鐵產業推動打造千億級軌道交通生態圈的全新設想,“十四五”期間,預計完成投資1100億元建設青島地鐵項目,同時,3年內全面啟動投資千億級的21個TOD項目。
千億級的地鐵場景和訂單,是青島最頂級的資源。而TOD項目,則是城市發展的新模式,是以公共交通(火車站、機場、地鐵、輕軌等軌道交通及巴士干線)為導向,在公共交通站點為中心的5分鐘至10分鐘步行路程半徑內,建立集工作、商業、居住等多種功能為一身的綜合體,其中最常見的類型就是“地鐵上蓋房子”。
以這些資源為媒,被定位為青島軌道交通產業發展“雙龍頭”企業的青島地鐵集團,正牽頭與高水平科研院所、研發團隊、科技企業開展合作。為此,青島地鐵已研究梳理出包括傳統土建、設備以及新興領域等在內的36大類146個開放場景,通過“訂單換股份、場景促技術、投資聚產業、流量變效益、資產資本化”5種商業運營和資本運作模式,面向市場開放,撬動產業未來。
市場應用場景催生下,一批創新成果正在涌現并得到應用。僅今年4月,青島就已完成了軌道交通行業全國首臺完全自主知識產權飛輪儲能裝置的投用,3兆瓦分布式地鐵光伏發電項目的并網發電,以及全國首座全方位裝配式地鐵車站的搭建。
一面做好“市場方”,一面邁向“投資方”,青島地鐵“兩手抓”,為城市軌道交通產業發展聚齊企業和資金。
近年來,青島地鐵大力推動軌道交通相關領域技術創新成果落地,投資的博寧福田項目2021年累計實現軌道交通配套訂單中標約3.6億元,今年又以科研成果作價投資了北京寬衍項目,盤活變現所持有的科研成果,同時為項目企業賦能。
目前,當地還以青島地鐵牽頭發起設立500億元的產業基金集群,由“城市更新基金群”“產業鏈股權投資基金群”“地鐵建設基金群”3個超百億基金群構成,以母基金為引領、母子基金協同發力的雙層基金群架構,兩次撬動資金杠桿,形成數倍于青島地鐵出資的基金群格局,帶動社會資本流向軌道交通產業。
廣州:一網通聯的模式探索
以軌道交通運營企業為產業鏈龍頭的發展模式,廣州最為得心應手。目前,廣州地鐵集團是國內唯一一家自主運營城際鐵路的企業。帶著“四網融合”的先進探索經驗,廣州不僅具備了巨大的產業吸力,更開始了帶著企業進行模式輸出的新經濟路線。
今年4月,廣州地鐵率先制定并發布了國內軌道交通行業首個氣候行動報告,其中發布了“站—場—線”全覆蓋的軌道交通綠色低碳設計標準與評價標準,為低碳發展提供依據和準繩。
這也意味著,在“雙碳”戰略下,廣州地鐵已在城市軌道交通的低碳發展方向上先行一步,給出了更優解的經驗和探索。
廣州地鐵集團為何具備話語權?在中國內地已經開通城市軌道交通的城市中,廣州運營里程排名第三,僅次于上海和北京。公開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3月底,廣州地鐵城軌線路已有18條,運營里程超過600公里。
更重要的是,廣州地鐵集團是國內運營軌道交通制式最全面、速度等級最多的地鐵公司,運營著全球最快地鐵廣州地鐵18號線、22號線,還是國內首個獲得城際鐵路運輸許可的地方企業,自主運營廣清、廣州東環兩條城際鐵路。
如今,廣州地鐵還被賦予新的使命——構建粵港澳大灣區1小時軌道交通生活圈,從廣州走向佛山、珠海、中山等城市,業務范圍從地鐵不斷外延拓展至市域快線、城際鐵路。下一個五年(2025-2030)規劃,廣州地鐵將建成超過1500公里的“地鐵+城際”的超級線網。
對任何一個軌道交通產業鏈上的企業來說,廣州地鐵手握的資源,都是極具誘惑的藍海市場,也是發展的必爭之地。
為本地龍頭企業賦予市場資源,并以此為抓手整合、吸引企業入鏈、強鏈,進而實現產業的整體發展,這就是廣州發展壯大軌道交通產業的思路。
2017年起,廣州將軌道交通產業視為未來產業發展的重要突破口,加快國資布局,支持廣州地鐵集團發揮國企引領作用,并發起組建了廣州市軌道交通產業聯盟,打通本地軌道交通產業鏈,形成產業集群。
隨后幾年,廣州城市軌道交通進入了高強度建設、大線網運營并舉時代。而憑借本土市場的優勢,廣州地鐵“主場作戰”,通過在軌道交通建設上采用“設備采購+運維服務”總承包模式,建立起產業聯盟與總承包商聯合靶向招商機制,對標國際、國內領先企業或項目,完善全產業鏈圖譜、提升產業鏈各方價值,培育和引進了一批軌道交通細分領域的龍頭企業和重點企業落戶,效果顯著。
至2020年底,廣州市軌道交通類納統企業為589家,全市軌道交通產業規模達到1686億元,居全國城市前列。而2018年,廣州軌道交通產業產值規模還只有約800億元。目前,廣州70%的地鐵車輛都可以實現本地化生產。
廣州地鐵主動牽頭加強產業鏈上下游的協同合作,依托共建、代建等模式,加快走出廣州甚至走出大灣區,在國內外重點城市開展全產業鏈拓展,已先后開發長沙、南昌、重慶、三亞、麗江等城市軌道交通項目,還成功中標巴基斯坦拉合爾橙線運營項目,帶動廣日電梯、九州一軌、廣州地鐵設計院等一批企業攜手走出去。自2017年以來,已帶動廣州企業“走出去”獲近100億元項目合同。
成都和重慶的時間距離,正以更快的速度縮短。積極打造雙城經濟圈的成都,無論其多層次軌道交通運營方式,還是以此為基礎開展的產業探索,都值得借鑒。
這幾年,成都進入地鐵項目快速發展期,一躍成為國內城市軌道交通第四城。
2021年,先后發布的《成都市城市軌道交通線網規劃》(2021版),以及《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多層次軌道交通規劃》,為成都軌道交通產業延展更大的市場空間。根據遠期規劃,到2035年,成都軌道交通線網將達到36條,其中包括21條普線、8條快線、7條市域鐵路,總里程約1666公里。除了仍將快速建設的地鐵線路,市域鐵路更是重頭戲。
共建軌道上的雙城經濟圈,成都、重慶是“雙核”中心。目前,成都正以都市圈建設來統籌布局,以成都為中心樞紐的多層次軌道交通網絡,推進成達萬高速鐵路、成渝中線高速鐵路等干線鐵路項目建設,推動干線鐵路、城際鐵路、市域(郊)鐵路和城市軌道交通“四網融合”,構建軌道交通一小時通勤圈。
巨大的市場空間擺在投資者面前,成都還不滿足,要把情況“挑”得更明。
2021年底,成都軌道集團發布《成都城市軌道交通產業投資機會研究——車輛、關鍵系統及智能運維篇(2021年版)》,聚焦城市軌道交通車輛、關鍵系統及智能運維等重點環節,從產業現狀、發展短板、市場引導規模等維度,公開了軌道交通車輛及其他11個細分領域的投資機會,全力引導具備核心能力的產業鏈細分領域頭部企業在蓉落地,推動軌道交通產業建圈強鏈。
軌道交通產業,不僅是成都市“建圈強鏈”行動明確的20個重點產業鏈之一,更是四川省明確要突破發展的十大重點領域之一。經過多年發展,成都已構建“一校一總部三基地”空間布局,擁有軌道交通企業400余家,具備城軌地鐵、有軌電車、動車組等整車制造能力和全譜系軌道交通車輛維保能力,整車年產能突破2000輛,是西南地區最大的軌道交通零部件配套基地。2020年,成都全市軌道交通產業全產業鏈主營業務收入約達1450億元。
而成都對軌道交通產業的布局遠不止于此。由于地鐵市場天花板明顯,成都有意將軌道交通產業的未來瞄向“超級高鐵”,即高速磁懸浮列車。
早在2019年,成都就宣布將在成都與重慶之間布局超高速磁懸浮列車,時速600公里至800公里。而目前,成都軌交產業龍頭的中車成都機車車輛有限公司,正是中國中車與擁有高速磁懸浮技術的中車青島四方共同投資成立,具備產業落地的技術路徑。同時,西南交大2021年交出了世界首臺高溫超導高速磁浮工程化樣車,設計時速620千米,下一步計劃結合真空管道技術,為遠期1000公里/小時以上速度邁進。
長春:央地合作助推集群升級
經歷了產業低谷的長春,正在以更加深度的央地合作重啟活力。引進大項目,引好新項目,以既有龍頭企業為抓手,開辟新的市場空間。
吉林省政府與央企簽約,為長春牽線搭橋成立合資公司,以更開闊的戰略眼光與全球視野,鼎力服務龍頭企業中車長客,帶動做強做優產業集群,推動當地產業集群高質量發展。這是長春發展軌道交通裝備產業的“抱團”優勢。
與株洲相似,長春不僅是老工業基地,軌道交通裝備產業也是其優勢產業,并且具備龍頭企業——中車長春軌道客車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中車長客)帶動產業集群發展。
相比株洲軌道交通裝備產業突破千億元、本地配套率達80%以上,長春仍有差距。但這兩年長春追趕的思路與步伐,讓人眼前一亮。
發力“十四五”,長春擬打造世界級高端裝備制造產業集群,以軌道客車為龍頭的高端裝備制造業產值超過1000億元。具體如何打造?
支持龍頭企業做大做強。近年來,在國家和省市的大力支持下,中車長客確立了“自主創新、正向設計”的技術發展路線,不斷提升技術實力和創新能力。構建了滿足中國軌道交通裝備技術發展的科技創新體系,形成面向全技術鏈的技術開發能力、面向全產業(產品)鏈的產品開發能力、面向全壽命周期創新保障能力,研制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復興號”動車組、京張智能動車組、時速400公里跨國互聯互通動車組等產品。同時,實施全球化技術布局,構建了以長春本部為主,北京、上海、美國、德國等海內外研發分中心為輔的一體化全球技術協同體系,取得了全球市場準入資質,開啟了跨國經營發展之路。
積極爭取央地合作。近年來,吉林省與中車集團接觸頻密,今年1月更是舉辦了系列簽約活動,不僅收獲中車集團四大主力子公司的到訪以及項目簽約,更與中車集團達成協議,成立合資公司——長春中車長客軌道裝備服務有限責任公司。而中車集團也全力支持中車長客轉型升級,在長春打造以整車制造為基礎,提升檢修服務的千億級高端智能裝備制造及檢修示范基地。
創新產學研載體,助力重點產業發展,長春也有新動作。
去年8月,長春市科技局便組織吉林大學、長春理工大學、長春工業大學、中科院長春光機所、中科院長春應化所、中車長客等單位相關負責人座談,籌備建立長春軌道交通裝備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
去年12月,在當地市科技、工信部門共同推動下,長春市智能裝備產業技術創新聯盟成立,當時聯盟單位包括13家企業、9家駐長高校院所,依托大校大所科技優勢,長春軌道交通裝備產業又現創新平臺。
【智見】“隨動轉向”方能贏得未來
伴隨著全國高速鐵路建設放緩,以傳統制式為主導的軌道交通產業市場已然見頂。但這幾年,以軌道交通為主導產業進行布局的城市仍有增不減,為何?
所看重的,皆是新市場。進入下半場,軌道交通產業的藍海在哪?
從國內多個城市的實踐來看,就在產業變革中。當越來越多的城市向著特大型城市增長,軌道交通是最優選的出行解決方案。
一方面,隨著城市空間格局的變化,以及軌道交通線網規模的壯大,地鐵已經從過去單一的交通工具,演變成了一座地下城,不斷響應需求進行迭代和進化,面臨著復雜且前所未有的變革。
另一方面,當城與城的邊際日益模糊,城際之間的功能聯通需求日盛。近年來,國家層面多個宏觀政策的出臺,也對干線鐵路、城際鐵路、市域(郊)鐵路、城市軌道交通“四網融合”提出新的要求,急需市場探索全新的出行解決方案。這些,都是未來的機會所在。
基于此,產業的市場邏輯也已經發生改變。如果說,上半場是以普適性的產品制造為主導,那么,下半場就是以區域市場需求為主導的立體交通出行模式創新和整體輸出為主導??梢钥吹?,當前涌現的產業后起之秀們,無不是以運營企業為主導,以市場引導來布局和完善產業鏈條。
對株洲而言,也需要適應新的市場邏輯。單純以株洲一地的需求,不足以形成足夠大的市場體量,但跳出株洲,以長株潭都市圈的整體來看,潛力巨大。在加密長株潭三地時空距離的過程中,株洲以及株洲企業,如若能在探索中形成新的經驗,同時向其他都市圈進行復制推廣,必將在搶灘城市軌道交通技術迭代的紅利中,迎來新一輪的強勁增長。
軌道交通展消息 2025年4月,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共有54個城市開通運營城市軌道交通線路326條,運營里程10975.8公里,實際開行列車361萬列次,完成客運量28.5億人次,進站量17.0億人次。4月份,客運量環比減少0.3億人次,減少1.0%,同比增加0.9億人次,增加3.3%。4月份全國總運營里程的平均客運強度為0.865萬人次每公里日,環比增加2.1%,同比減少3.5%。本月無新開通線路。 其中,43個城市開通運營地鐵、輕軌線路268條,運營里程9507.8公里,完成客運量27.5億人次,進站量16.3億人次;16個城市開通運營單軌、磁浮、市域快速軌道交通線路25條,運營里程970.7公里,完成客運量8695萬人次,進站量5809萬人次;18個城市開通運營有軌電車、自動導向軌道線路33條,運營里程497.3公里,完成客運量1047萬人次,進站量990萬人次。 相關推薦:軌道交通展展位預訂??軌道交通展免費報名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