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上午,上海市政府新聞辦公室組織召開上海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第188場新聞發布會。上海市副市長張為、市經濟信息化委主任吳金城、市交通委主任于福林、市衛生健康委副主任趙丹丹、市郵政管理局局長馮力虎出席并介紹疫情防控最新情況
上海市交通委主任于福林介紹,上海擬于5月22日起逐步恢復跨區公共交通,根據市防控辦總體部署,近期上海市交通委會同公交、地鐵等城市交通運營單位,統籌做好疫情防控和交通有序恢復各項工作。
第一,細致做好恢復運營準備。針對封控期間車輛設備長時間停用的情況,要求各運營單位做好設施設備維保、運行前安全檢查和地鐵運行壓力測試。
從5月5日開始,地鐵采用跑圖方式磨合、驗證設施設備,開展了全網絡空載試運行,對暴露的問題及時進行搶修,全面做好恢復運營的各項準備。此外,按照“早發現、早處置”的防疫要求,還要求運營單位,在公交、地鐵的車輛和車站,采用“一車一碼”“一站一碼”的形式,張貼或布設了“場所碼”“數字哨兵”,目前已完成1.8萬余輛公交車的“場所碼”張貼;449個地鐵車站、37個基地和控制中心實現了“場所碼”全覆蓋;部分區域樞紐站布設了52套“數字哨兵”。
第二,嚴格落實各項防疫措施。做好常態化疫情防控是保障交通有序恢復的必要條件。為此,上海市交通委要求運營單位嚴格落實人員、場所的日常防疫措施。一是加強崗前培訓。各運營單位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分期分批對所有員工進行了崗前安全教育培訓。二是嚴格人員防護,要求公交車的司乘人員、軌道交通與乘客接觸的一線員工,按照“2+1”模式開展核酸和抗原檢測,即每天上午開展2次抗原檢測,下午開展1次核酸檢測,其他員工按照“2+2”模式開展核酸和抗原檢測,即第一天開展2次抗原檢測,第二天上午開展1次抗原,下午開展1次核酸檢測。同時,要求員工做好健康監測,上崗前測體溫,工作中規范佩戴口罩,劃小管理單元,非必要不串崗,工作交接“無接觸”。
三是做好環境消殺。已對第一階段恢復運行線路的公交首末站、地鐵站、車輛等,進行了全面預防性消毒;恢復運行初期,還將對乘客頻繁接觸的地鐵站臺、安檢設備、自助售票機,公交首末站候車座椅、無障礙設施設備等,每4小時進行1次消毒。公交車每次運營后,進行全面消毒和持續通風。
他介紹,市民乘坐上海地面公交、軌道交通、水上客運、巡游出租汽車、網約車等交通工具要全程規范佩戴口罩,應體溫正常(<37.3℃)、隨申碼為綠碼、有48小時內核酸檢測陰性證明。
同時,乘坐上述交通工具應主動掃描場所碼。他說,希望市民配合和遵守這些防疫要求,乘坐交通工具時能夠主動掃描場所碼。這也是為了大家的健康安全著想,因為一旦出現疫情傳播的風險,場所碼能夠便于相關部門開展快速流調和精準排查,幫助防止疫情擴散。對于拒絕掃描場所碼,或者掃碼不符合要求的乘客,工作人員是有權拒絕其進站或乘坐的。同時,對不遵守本市有關防疫規定,擅自乘坐上述交通工具,造成后果的,也將依法追究其相應法律責任
后續,上海市交通委會發布乘坐市內公共交通的疫情防控須知,詳細告知有關的防疫要求,也會根據疫情防控的形勢和有關防控要求,及時調整須知,并第一時間向社會公布。
根據中國汽車流通協會提供的上牌信息顯示,2025年5月,國內客車(含輕客、中客、大客)月度實際銷量達到4.2萬輛,相比去年同期呈負增長,降幅為1%。 上牌維度的客車終端實際銷量,更能反映國內客車市場需求的真實狀況,進一步拉長來看,今年前5個月的數據同樣不容樂觀。統計數據顯示,2025年1-5月,國內客車實際銷量達到19萬輛,與去年同期的銷量持平。 整體來看,進入2025年后,本輪始于2023年的國內客車市場快速放量,似乎已進入瓶頸期。 從年度銷量數據,可以明顯看到,2023年之前,國內客車市場進入增長停滯期,2019年銷量達到36萬輛后,此后4年時間都在35萬輛上下徘徊,始終難以突破。而2023年開始打破僵局,同比增速達到14%,年度銷量接近40萬輛,2024年快速拉升,年度銷量一舉突破50萬輛大關,而增速更是高達29%。 2023年和2024年的快速放量,與多重因素密切相關。首先是疫情結束后國內旅游市場的爆火,直接拉動2023年國內旅團細分市場的客車需求,此后,2024年7月,國家出臺以舊換新政策,推動城市公交車電動化替代,支持新能源公交車及動力電池更新,這一政策有力推動了公交車的更新熱潮,從而推動國內公交細分市場的客車需求集中爆發。 以公交市場為例,在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