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國多個城市的有軌電車項目相繼面臨關閉或停運,引發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討論。從珠海有軌電車1號線的終止運營與拆除,到甘肅天水有軌電車項目因資金問題被通報,再到青海德令哈和云南瑞麗項目的暫停推進,以及沈陽有軌電車一度發布停運公告又刪除等事件,無不折射出國內有軌電車發展道路上的坎坷與挑戰。面對困境,分析原因,小編和您一起探討未來有軌電車走出頻頻關閉困境的可能路徑。
中國現代有軌電車的發展可以追溯到2002年,大連建成了國內第一條現代有軌電車線路。此后,在推動城軌交通制式結構多元化的形勢下,現代有軌電車憑借造價低、建設周期短、觀光性強等優勢,受到不少國內城市的熱捧。
根據中國城市軌道交通協會(以下簡稱”協會”)的統計數據:
?
天水有軌電車:年運載乘客僅約80萬人次,收入160萬元,而年運營成本約4000萬元。
淮安、三亞等城市的客運強度均在0.1萬人次/公里·日以下,遠低于全國城軌交通平均客運強度(0.55萬人次/公里·日)。
天水有軌電車:年運營成本約4000萬元,而收入僅160萬元,虧空巨大。
瑞麗:2017年云南省委第五巡視組指出,”城市軌道交通項目預計投資56.49億元,可行性論證不夠,決策存在盲目性”。
部分城市將有軌電車作為實現城市軌道交通”零的突破”的重要抓手,忽視了對其能否承擔本城市快速、大運量骨干交通功能的客觀分析。
大多數城市有軌電車以示范功能為主,數量只有1~2條。
整體投運線路里程在50公里以上的只有沈陽和武漢。
部分線路作為新區、開發區與市區的接駁線使用,但新區客運量可預見地低。
未能成網的情況下,這些線路的交通功能難以充分發揮。
通過實時調度優化、智能維護預警等手段,提高運營效率,降低成本。
將有軌電車系統與智能電網、分布式能源系統相結合,實現能源的高效利用。
探索有軌電車在城市物流配送等領域的應用,拓展其功能邊界。如德國試點有軌電車最后一英里送貨服務
促進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為城市群建設提供新的交通解決方案。
注重線網規模,避免單一線路孤立運營。
優先考慮在客流需求較大的區域布局有軌電車線路。
加強與其他交通方式的銜接和換乘,提高整體網絡效率。
小編認為,未來,有軌電車仍可能在特定城市和場景下發揮重要作用。關鍵在于準確把握其適用條件,在規劃、建設和運營各環節中不斷優化。通過政府、企業和公眾的共同努力,相信中國的有軌電車發展終將找到適合本土特色的發展道路,為城市可持續發展做出貢獻。
(本文僅作者個人觀點,僅供交流不代表行業意見和本公眾號立場)
軌道交通展消息 2025年4月,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共有54個城市開通運營城市軌道交通線路326條,運營里程10975.8公里,實際開行列車361萬列次,完成客運量28.5億人次,進站量17.0億人次。4月份,客運量環比減少0.3億人次,減少1.0%,同比增加0.9億人次,增加3.3%。4月份全國總運營里程的平均客運強度為0.865萬人次每公里日,環比增加2.1%,同比減少3.5%。本月無新開通線路。 其中,43個城市開通運營地鐵、輕軌線路268條,運營里程9507.8公里,完成客運量27.5億人次,進站量16.3億人次;16個城市開通運營單軌、磁浮、市域快速軌道交通線路25條,運營里程970.7公里,完成客運量8695萬人次,進站量5809萬人次;18個城市開通運營有軌電車、自動導向軌道線路33條,運營里程497.3公里,完成客運量1047萬人次,進站量990萬人次。 相關推薦:軌道交通展展位預訂??軌道交通展免費報名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