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9日晚9時50分,伴隨著響亮的轟鳴聲,接收洞門處的玻璃纖維筋應聲“落幕”,廣州中心城區地下綜合管廊40-39#井區間767#盾構機精準出洞,標志著該區間順利貫通。廣州中心城區地下綜合管廊工程是目前國內在建以盾構法施工為主的規模最大最長的多功能地下環城隧道,線路沿地鐵11號線建設,管廊主線環形穿越越秀區、荔灣區、白云區、天河區以及海珠區,主線全長約45.7公里,為全國首個PPP項目。據悉,767#盾構機自2020年1月8日始發至今,安全生產854天,完成3677米的管廊施工,為圓滿完成廣州市中心城區地下綜合管廊工程建設作出更大貢獻。
地質復雜,施工難度大
這次40-39#井區間順利貫通,標志這一民生重大工程又邁前了一大步。本項目作為廣州民生工程,建成后將成為廣州5區集電力、通信、供排水等基礎設施為一體的運輸“生命線”,有力保障人民群眾生活便利和生產安全,并對全國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起到示范引領作用。
施工現場,看到這一在中心城區試點建設的盾構隧道管廊工程。現場工地各支撐柱梁全部建好,穩固又整齊。在井區間里的767#盾構機剛完成了施工,在現場靜候技術人員的下一步指令。
“管廊建成后,將有效避免城市市政工程反復開挖,優化和集約利用地下空間資源,提高管線使用安全系數,提升城市景觀水平,增強城市基礎設施的信息化、現代化管理。” 施工方中鐵廣州局管廊六分部項目書記羅強介紹說。
據悉,在其負責施工7井7區間,包括37號井(含)~45號井(不含),全長8.35公里。“該標段地質復雜,施工難度大。40-39#井區間全長1150.422m,盾構始發后進入長達300米砂層施工段,并伴有長距離下穿沙溪涌,另外還上跨地鐵2號線及下穿污水管,側面還有東曉南橋樁及暗渠等多個重大風險疊加段。”羅強說,工程兩次側穿人行天橋樁基,側穿房屋18棟,區間接收段為250米小半徑S型連續轉彎段,此為行業最小轉彎半徑,工程技術難度相當高。
施工安全克服多個難關
同時,盾構穿越空間小,地質差,風險高,施工難度大,地面沉降對盾構掘進反應異常敏感,一旦掘進參數控制不當,極有可能導致地面沉降超限,影響周邊建筑、管線、交通安全,造成重大社會不良影響。羅強說,針對250米小半徑曲線S型連續轉彎段,項目部采取對管片使用型鋼拉結措施避免了管片錯臺、滲水等質量缺陷。
在安全保障方面,項目施工也克服了多個難關。“重點克服了區間盾構施工地下通訊盲區,項目部加大資源投入,盾構機操作室拉設光纖,并區間內配置每300米/處有線電話,設置醒目標識與聯系方式,確保了上下聯動機制有效暢通。”烏鐵監理部總代趙萬里說,該區間面對風險大、工期緊、任務重等施工難度與環境壓力的情況下,監理部高度重視,多次組織有關各方召開技術對接和風險管控會議,共同研討預控方案,提出合理化建議與指導措施。
據悉,對該區間重難點之一上跨地鐵2號線及下穿大直徑污水管所處不良地層重大風險,監理部安排專人對地面加固處理進行旁站監督,盾構掘進穿越期間按照技術研討方案督促認真落實克泥效工藝,對管片壁后進行二次注漿等措施,克服了盾構在砂層不良地質中掘進的穩定性,同時施工期間加大監測頻率,為盾構掘進提供信息化保障依據,圓滿攻克了對運營地鐵、管線沉降等不良社會影響,為后續盾構施工奠定了關鍵技術管控基礎。
根據中國汽車流通協會提供的上牌信息顯示,2025年5月,國內客車(含輕客、中客、大客)月度實際銷量達到4.2萬輛,相比去年同期呈負增長,降幅為1%。 上牌維度的客車終端實際銷量,更能反映國內客車市場需求的真實狀況,進一步拉長來看,今年前5個月的數據同樣不容樂觀。統計數據顯示,2025年1-5月,國內客車實際銷量達到19萬輛,與去年同期的銷量持平。 整體來看,進入2025年后,本輪始于2023年的國內客車市場快速放量,似乎已進入瓶頸期。 從年度銷量數據,可以明顯看到,2023年之前,國內客車市場進入增長停滯期,2019年銷量達到36萬輛后,此后4年時間都在35萬輛上下徘徊,始終難以突破。而2023年開始打破僵局,同比增速達到14%,年度銷量接近40萬輛,2024年快速拉升,年度銷量一舉突破50萬輛大關,而增速更是高達29%。 2023年和2024年的快速放量,與多重因素密切相關。首先是疫情結束后國內旅游市場的爆火,直接拉動2023年國內旅團細分市場的客車需求,此后,2024年7月,國家出臺以舊換新政策,推動城市公交車電動化替代,支持新能源公交車及動力電池更新,這一政策有力推動了公交車的更新熱潮,從而推動國內公交細分市場的客車需求集中爆發。 以公交市場為例,在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