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匠心一號”完成1600環管片拼裝,由中鐵十四局承建的江陰靖江長江隧道累計掘進達3200米,已完成整體進度的60%。這條連接長江兩岸的新地下過江隧道正加速建設,未來將進一步增強長江干線過江通道通行能力。
隧道入口處是展示隧道效果的一張名片。日前,筆者走進江陰靖江長江隧道右線敞開段、過渡段,現場側墻及頂板部分光潔細膩、美觀白亮,形成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江陰靖江長江隧道右線入口處清水混凝土效果
“這得益于項目在明挖段施工過程中,采用了清水混凝土施工工法。”中鐵十四局江陰靖江長江隧道項目技術副經理李敏表示,清水混凝土的最大特點是混凝土澆注后,外表不再有任何涂裝,也不貼磁磚、石材等材料,直接利用混凝土成型后的自然質感作為飾面效果。
基于有的隧道采用清水混凝土施工工藝后,在后期運營中出現滲水、開裂以及外觀等問題,江陰靖江長江隧道工程要求明挖段在既有清水混凝土施工工藝之上,對結構外觀、抗裂防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們的隧道不僅要墻面美觀,還要滴水不漏,總結起來就是既要‘面子’又要‘里子’。這其實非常難以實現,在國內相關可借鑒的經驗極少。”領銜開展抗裂清水混凝土研究的李敏解釋說,在材料使用上,想要控制裂縫就要使用低膠材用量、小流動度的原材料,想要清水無飾面的外觀效果,則要使用高膠材用量、高流動度的材料,“裂縫控制和外觀結構是一個矛盾的共同體。”
這一矛盾的特性,使得材料配合比成為抗裂清水混凝土成功與否的關鍵一環。為此,項目部團隊成立抗裂清水混凝土攻關小組,聯合江蘇省建科院進行系統性研究,針對結構外觀和抗裂要求,選購符合要求的原材料,并開展配合比試驗,通過水桶試驗、小大尺寸試驗以及模擬試驗等多個環節開展研究。
“有些原材料標準要求之高從未遇到過,原有渠道采購遠遠不能滿足要求,我們只能把目光投向全國。”李敏說,以砂石為例,抗裂清水混凝土的含泥量要求遠高于國標,為此,項目部指定物資副經理負責采購工作,天津、武漢、長沙以及長江流域都留下了采購的足跡。
“我們前后用了近9個月的時間,開展了100余次試驗,最終從60組數據中,獲得了一套可用于實體施工的配合比、指導書及操作手冊。”李敏說,這套數據包含近30條詳細內容,具體到模板使用、振搗工藝、成品養護等各個方面,具有極強實操性。
作為一種新型的工藝,抗裂清水混凝土對施工過程中溫度要求極高,想要達到“內實外美”,就必須要控制好混凝土的入模溫度。“根據手冊要求,混凝土入模時溫度需控制在25度以內。而我們進行施工時正好是夏季,室外溫度接近40度。”李敏表示,他們在混凝土生產時,就采取“小方調配+骨料降溫”的方式,從源頭環節對混凝土品質進行控制。
“骨料降溫就是在混凝土生產時,及時對粗骨料進行冰水噴淋降溫,使原材料入倉前就滿足要求。在正式生產前,我們還以2方為標準進行試調配,參數指標符合要求方進行批量生產。”該項目物資部部長張彥猛表示,他們專門采購了制冰機,在混凝土拌制環節加入適量冰塊達到降溫的目的,正式澆筑前還對混凝土進行測溫,嚴格控制入模溫度,確保澆筑質量。
安裝側墻模板
“不僅如此,在結構中我們還布設了冷卻水管,配置測溫傳感器,通過APP對混凝土內外溫差實時監測,實現對混凝土開裂風險的質量智慧管控。”李敏說,針對夏季多雨的天氣狀況,他們還定制了防雨防塵布,確保模板內的脫模劑不受污染。
如今,731米長的明挖隧道已經成為該領域遠近聞名的工藝作品,先后迎來了170場次的觀摩與學習。此外,圍繞該工藝已形成企業標準1項,論文成果8篇,發明專利2項、實用新型專利2項,省級工法2項。
根據中國汽車流通協會提供的上牌信息顯示,2025年5月,國內客車(含輕客、中客、大客)月度實際銷量達到4.2萬輛,相比去年同期呈負增長,降幅為1%。 上牌維度的客車終端實際銷量,更能反映國內客車市場需求的真實狀況,進一步拉長來看,今年前5個月的數據同樣不容樂觀。統計數據顯示,2025年1-5月,國內客車實際銷量達到19萬輛,與去年同期的銷量持平。 整體來看,進入2025年后,本輪始于2023年的國內客車市場快速放量,似乎已進入瓶頸期。 從年度銷量數據,可以明顯看到,2023年之前,國內客車市場進入增長停滯期,2019年銷量達到36萬輛后,此后4年時間都在35萬輛上下徘徊,始終難以突破。而2023年開始打破僵局,同比增速達到14%,年度銷量接近40萬輛,2024年快速拉升,年度銷量一舉突破50萬輛大關,而增速更是高達29%。 2023年和2024年的快速放量,與多重因素密切相關。首先是疫情結束后國內旅游市場的爆火,直接拉動2023年國內旅團細分市場的客車需求,此后,2024年7月,國家出臺以舊換新政策,推動城市公交車電動化替代,支持新能源公交車及動力電池更新,這一政策有力推動了公交車的更新熱潮,從而推動國內公交細分市場的客車需求集中爆發。 以公交市場為例,在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