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天津地鐵11號線一期工程東段進入列車運行圖的空載試運行階段,年底前將正式開通運營;同時,全線21座車站主體結構均已順利封頂,西段工程將于年內實現隧道貫通。
另一邊,天津“設計之都”項目柳林公園一期、柳林橋等重點子項工程建設正穩步推進:柳林公園一期內,生態科技館已完成主體施工,進入玻璃幕墻安裝階段;柳林橋進入下部結構施工,預計年底前完成。
近年來,中交集團在天津包括上述的一批大項目好項目接連落地、開工,切實發揮投資拉動作用,為我市高質量發展注入了“硬核”力量。
22日,記者來到位于河西區大沽南路的中交京津冀區域總部,走進二樓會議室,一幅“中交京津冀區域市場開發作戰圖”格外搶眼。圖上,京津冀各個區域的基本信息、重點項目介紹、節點進度等清晰直觀──“掛圖作戰”、攻堅克難、實干奮進的中交作風撲面而來。
抓項目就是抓發展,謀項目就是謀未來。中交集團京津冀區域總部總經理黎儒國介紹,天津是中交集團的發源地,也是戰略發展的核心要地,中交集團一直致力于投身天津市建設,積極融入天津市經濟社會發展,在高速公路、港口建設、城市綜合開發、城市更新等領域取得了顯著的合作成果。先后參與了海河柳林“設計之都”核心區,天津地鐵11號線一期,天津地鐵2、3號線運營,津靜市域(郊)鐵路,津石高速公路天津西段,天津港集疏運專用貨運通道,河西區陳塘片區綜合開發,南開區西營門片區城市更新,東麗區天鋼一期土壤治理修復與地塊開發等一系列重大項目。
“這幾年與天津市合作的過程中,市委、市政府,各個委辦局,相關的區委、區政府,平臺公司,給予了巨大的支持,有的現場辦公、主動上門服務,這也是我們愿意在天津深耕發展的重要原因。”談及天津的營商環境,黎儒國深有感觸。
2019年4月2日,中交集團與天津市人民政府簽訂全面戰略合作協議,協議約定,簽約5年內中交集團在津投資規模不低于1000億元。截至目前,中交集團在津已完成簽約1593億元投資合同額,在津新注冊法人28家、注冊資本金265億元,在津摘地共2259畝、開發建筑面積283萬平方米,土地出讓金合計350億元,同時完成了2家天津國企混改。
根據中國汽車流通協會提供的上牌信息顯示,2025年5月,國內客車(含輕客、中客、大客)月度實際銷量達到4.2萬輛,相比去年同期呈負增長,降幅為1%。 上牌維度的客車終端實際銷量,更能反映國內客車市場需求的真實狀況,進一步拉長來看,今年前5個月的數據同樣不容樂觀。統計數據顯示,2025年1-5月,國內客車實際銷量達到19萬輛,與去年同期的銷量持平。 整體來看,進入2025年后,本輪始于2023年的國內客車市場快速放量,似乎已進入瓶頸期。 從年度銷量數據,可以明顯看到,2023年之前,國內客車市場進入增長停滯期,2019年銷量達到36萬輛后,此后4年時間都在35萬輛上下徘徊,始終難以突破。而2023年開始打破僵局,同比增速達到14%,年度銷量接近40萬輛,2024年快速拉升,年度銷量一舉突破50萬輛大關,而增速更是高達29%。 2023年和2024年的快速放量,與多重因素密切相關。首先是疫情結束后國內旅游市場的爆火,直接拉動2023年國內旅團細分市場的客車需求,此后,2024年7月,國家出臺以舊換新政策,推動城市公交車電動化替代,支持新能源公交車及動力電池更新,這一政策有力推動了公交車的更新熱潮,從而推動國內公交細分市場的客車需求集中爆發。 以公交市場為例,在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