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9日,大國工匠王曙群先進事跡報告會暨2023年上海工匠選樹命名大會在世博中心舉行。會上公布100位2023年“上海工匠”名單,上海軌道交通技術研究中心王大慶、上海地鐵維護保障有限公司通號分公司顏韻飛成功入選,至此,申通集團已誕生11位“上海工匠”。
王大慶同志長期致力于軌道交通列車運行控制技術、安全技術研究創新工作,多年來刻苦鉆研新技術,勇于開拓和創新,在相關領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2018年榮獲申通集團先進工作者稱號,2019年榮獲上海市建設功臣稱號,2023年榮獲上海杰出工程師稱號,是軌道交通全自動運行、安全評估認證團隊的技術帶頭人和模范表率。
王大慶同志擔任了全國首條GOA4級要求的全自動無人駕駛地鐵線路-上海地鐵10號線信號系統及集成設計工作。成果“無人駕駛關鍵技術研制及應用”獲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全面負責上海地鐵14、15、18號線的全自動運行技術集成工作,使上海地鐵全自動運營里程達到167km,規模躍升世界第一;主持了互聯互通CBTC信號系統研制工作,組織完成了CBTC信號系統設備研發和上海市地方標準“互聯互通CBTC信號系統技術標準”編制,獲上海市科技進步二等獎。互聯互通CBTC信號系統已在全國推廣應用;負責主持信號系統安全評估及軌道交通系統設備檢測等技術研究與能力建設,獲CMA、CNAS認可。研制建成了國內首個第三方CBTC信號系統測試驗證平臺,取得了運營企業首個軌道交通安全評估資質。
顏韻飛同志師從長三角工匠、上海工匠徐建軍,致力鉆研轉轍設備維護工作十四年,先后被評選為全國技術能手、全國青年崗位能手、上海地鐵首席技師。他時刻堅持以生產需要為導向,帶領團隊科學管控,精準施策,依托大數據、云計算、圖像處理等先進技術,為一線部門提供個性化的運維解決方案,先后完成技術革新22項,研發轉轍機專用工具12件,已授權實用新型專利7項,已受理發明專利3項,為轉轍設備的安全運行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支撐,提高了一線班組的維護效率、降低了維護成本,設備故障從2017年的78起下降至2023年的33起,全年5分鐘晚點僅1起,同比下降81%。此外,他還牽頭開展了各項高性能轉轍設備技術攻關項目,發明了“ZYJG7型內鎖閉電液轉換系統”等多項創新成果,并成功推廣至全國各地及國外,實現了高性能轉轍設備相關裝備的自主開發及創新。
在2020年全國信號工職業技能大賽中,他獲得了全國第一,比賽結束后,他致力于信號專業高技能人才培養工作,訓練優秀骨干推送至全國大賽舞臺。2023年,他作為主管教練帶隊參加國賽,在“聯縱杯”全國信號工職業技能大賽的賽場上,他的徒弟耿凡翔同樣拿下了全國第一的榮譽。作為一名兼職培訓師,為解決城市之間的現場學習授課的難題,他持續做好各類課程編寫以及視頻錄制工作,還多次在上海工程技術大學、上海交通職業技術學院等高校擔任客座老師與學生交流經驗,在軌道交通行業論壇代表發言,前往南寧,廈門,南昌等多地地鐵進行技術成果分享,讓上海地鐵的經驗、模式成為標準,引領全國。2021年鄭州地鐵遭遇暴雨侵襲后,他作為上海地鐵專家組成員第一時間千里馳援,帶著“上海經驗”,為恢復鄭州地鐵運營提供強力技術支援,獲得了全國同行的高度認可。他以實際行動守牢科技創新的匠心、鑄就代代傳承的匠魂、實踐使命擔當的匠行。
根據中國汽車流通協會提供的上牌信息顯示,2025年5月,國內客車(含輕客、中客、大客)月度實際銷量達到4.2萬輛,相比去年同期呈負增長,降幅為1%。 上牌維度的客車終端實際銷量,更能反映國內客車市場需求的真實狀況,進一步拉長來看,今年前5個月的數據同樣不容樂觀。統計數據顯示,2025年1-5月,國內客車實際銷量達到19萬輛,與去年同期的銷量持平。 整體來看,進入2025年后,本輪始于2023年的國內客車市場快速放量,似乎已進入瓶頸期。 從年度銷量數據,可以明顯看到,2023年之前,國內客車市場進入增長停滯期,2019年銷量達到36萬輛后,此后4年時間都在35萬輛上下徘徊,始終難以突破。而2023年開始打破僵局,同比增速達到14%,年度銷量接近40萬輛,2024年快速拉升,年度銷量一舉突破50萬輛大關,而增速更是高達29%。 2023年和2024年的快速放量,與多重因素密切相關。首先是疫情結束后國內旅游市場的爆火,直接拉動2023年國內旅團細分市場的客車需求,此后,2024年7月,國家出臺以舊換新政策,推動城市公交車電動化替代,支持新能源公交車及動力電池更新,這一政策有力推動了公交車的更新熱潮,從而推動國內公交細分市場的客車需求集中爆發。 以公交市場為例,在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