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開通的公交線路雙向設置11到14個停靠站點,覆蓋遵義醫學院、忠莊客運站、仁懷客運總站等關鍵交通樞紐,以及醫院、商業中心等民生場所。運營方提供的時刻表顯示,兩地每日各發車11到12班次,遵義首班車6:40發車,末班車19:00;仁懷首班車7:30,末班車同至19:00,基本實現每小時1班的發車頻次。
票價直降50%:民生賬本里的“減法”與“加法”
“以前坐班車要40元,商務車60元,網約車更貴要70元。”家住遵義市紅花崗區的彭阿姨向記者算了一筆賬。作為在仁懷從事育兒嫂工作的“候鳥族”,她每周都要往返兩地,“30元的票價親民,現在一個月能省下80元交通費,相當于兩三天的菜錢”。
記者對比發現,新開通的城際公交票價較原有交通方式降幅顯著:相比班車降低25%,較商務車直降50%,與網約車相比更是優惠達57%。這種價格“斷崖式”下降的背后,是地方政府通過財政補貼、線路優化等方式實現的民生讓利。
仁懷市交通運輸局相關負責人透露,將根據試運行情況調整線路、站點、車型、票價、發車時間等具體事宜。
89公里串起的“生活圈”:就醫、就學、就業的多元需求
這條城際公交線路絕非簡單的“點對點”運輸。記者實地探訪發現,其站點設置暗含深意——串聯起兩地核心功能區,形成一條“民生服務走廊”。
在遵義醫學院站點(遵義醫科大學附屬醫院),候車隊伍中不少是來自仁懷的患者家屬。這家貴州省首家三級甲等綜合醫院,擁有4個國家臨床重點專科和22個省級臨床重點專科。“仁懷的醫療資源也不錯,但遇到復雜病癥通常會選擇來遵義就醫。”正在候車的張先生告訴記者,其父親需要定期進行消化道疾病篩查,現在看病成本又降低了一截。
線路另一端,仁懷市客運總站周邊聚集著大量白酒產業工人。數據顯示,作為“中國酒都”的仁懷現有酒類生產企業上百家,從業人員超10萬,其中有一定比例居住在遵義城區。“以前拼車單程就要60元,現在通勤費直接腰斬。”在茅臺鎮從事白酒營銷的李飛說。
記者手記
清晨6點40分,首班城際公交載著晨光與期待駛出站臺。89公里的路途上,我聽到的是算賬聲、笑聲,還有對未來的盤算。彭阿姨攥著省下的80元念叨“能買兩三天菜”,李飛劃拉著手機對比通勤費時眉頭舒展——這些細節讓“惠民工程”從文件里跳出來,變成了真實的獲得感。
這條線路像一把尺子,量出了民生需求的刻度:它穿過醫院、學校、工廠,將“通勤貴”的痛點一一縫合。票價“斷崖式”下降的背后,是政府賬本上的“減法”換百姓賬本上的“加法”。但更觸動我的,是乘客眼中那種“被看見”的欣喜——原來他們的奔波與不易,真的有人在意。
根據中國汽車流通協會提供的上牌信息顯示,2025年5月,國內客車(含輕客、中客、大客)月度實際銷量達到4.2萬輛,相比去年同期呈負增長,降幅為1%。 上牌維度的客車終端實際銷量,更能反映國內客車市場需求的真實狀況,進一步拉長來看,今年前5個月的數據同樣不容樂觀。統計數據顯示,2025年1-5月,國內客車實際銷量達到19萬輛,與去年同期的銷量持平。 整體來看,進入2025年后,本輪始于2023年的國內客車市場快速放量,似乎已進入瓶頸期。 從年度銷量數據,可以明顯看到,2023年之前,國內客車市場進入增長停滯期,2019年銷量達到36萬輛后,此后4年時間都在35萬輛上下徘徊,始終難以突破。而2023年開始打破僵局,同比增速達到14%,年度銷量接近40萬輛,2024年快速拉升,年度銷量一舉突破50萬輛大關,而增速更是高達29%。 2023年和2024年的快速放量,與多重因素密切相關。首先是疫情結束后國內旅游市場的爆火,直接拉動2023年國內旅團細分市場的客車需求,此后,2024年7月,國家出臺以舊換新政策,推動城市公交車電動化替代,支持新能源公交車及動力電池更新,這一政策有力推動了公交車的更新熱潮,從而推動國內公交細分市場的客車需求集中爆發。 以公交市場為例,在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