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美國《哈佛商業評論》1月3日文章,原題:推動中國電動汽車市場蓬勃發展的三個因素在電動汽車市場,中國領先于德日等傳統汽車強國。國際能源署的報告顯示,全球道路上行駛的電動汽車一半以上都在中國。中國是如何走到這一步的?以下是中國電動汽車行業增長的三個關鍵:
第一,在相鄰行業進行實驗。中國電動汽車行業的起步晚于美國。盡管兩國出臺類似政策以激勵企業和消費者,但(最初)中國企業并未直接參與其中。特斯拉首席執行官馬斯克利用媒體將該品牌定位為電動汽車先驅。中國車企沒有采取類似的“大張旗鼓”方式直接進軍電動汽車行業,而是通過專注于相鄰行業來啟動電動汽車開發。例如,比亞迪十幾年前就在電池技術上取得突破。該公司還將電動公交車作為進軍北美市場的入門產品。
第二,鼓勵制定運營解決方案。中國早期創新者認識到電動汽車帶來的運營挑戰,并與當地企業合作尋找解決方案。例如,在北京和西安等多個大城市,中國電動汽車制造商與出租車公司密切合作,制定運營方案。電動汽車公司不僅繪制充電站位置,更重要的是測試各種電池的充電時間,使之與新能源汽車的性能水平相匹配。在中國,出租車公司通常擁有兩支車隊——一支負責早班,另一支負責晚班。早班車隊能夠在晚上8時之后進行充電,避開重工業用電窗口;晚班車隊在凌晨2—3時左右充電,這也正是城市電網用電量較低的時期。
第三,對核心技術加倍投入。早在2002年,中國車企估計電池成本將占純電動汽車總制造成本的30%至40%。這意味著后來者有機會通過專注于研發電池技術超越競爭對手。巧合的是,中國電動汽車行業靠近許多關鍵原材料產地。例如,2022年中國占全球稀土產量的70%,而稀土是電池生產的核心材料之一。
為增強電動汽車制造能力,中國企業還與其他車企以及科技公司進行廣泛合作。例如,比亞迪與奔馳和豐田合作,吉利則收購一家澳大利亞自動變速器制造商。通過這些合作和收購,中國車企加快了電動汽車外圍零部件開發和上市速度。
對中國電動汽車企業來說,下一個篇章將是國際擴張,看看它們能否在這方面成功將會很有趣。
特別推薦:2024上海國際客車展線上參觀報名?http://chinaiut.mikecrm.com/B8ejSBR
軌道交通展消息 2025年4月,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共有54個城市開通運營城市軌道交通線路326條,運營里程10975.8公里,實際開行列車361萬列次,完成客運量28.5億人次,進站量17.0億人次。4月份,客運量環比減少0.3億人次,減少1.0%,同比增加0.9億人次,增加3.3%。4月份全國總運營里程的平均客運強度為0.865萬人次每公里日,環比增加2.1%,同比減少3.5%。本月無新開通線路。 其中,43個城市開通運營地鐵、輕軌線路268條,運營里程9507.8公里,完成客運量27.5億人次,進站量16.3億人次;16個城市開通運營單軌、磁浮、市域快速軌道交通線路25條,運營里程970.7公里,完成客運量8695萬人次,進站量5809萬人次;18個城市開通運營有軌電車、自動導向軌道線路33條,運營里程497.3公里,完成客運量1047萬人次,進站量990萬人次。 相關推薦:軌道交通展展位預訂??軌道交通展免費報名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