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鋰電動力汽車如火如荼大發展時,氫燃料電池汽車也默默地進入了高速發展期。中汽協的數據顯示,今年1—5月,我國氫燃料電池汽車產銷分別完成0.1萬輛和0.9萬輛,同比分別增長5.8倍和3.5倍。其中5月氫燃料電池汽車產銷分別完成243輛和103輛,同比分別增長5.4倍和10.4倍。
氫燃料電池車產銷量的突然加速,與我國在2021年底陸續開始的燃料電池汽車示范應用密切相關。繼北京、上海、廣東之后,河南、河北兩大城市群也獲批開展燃料電池汽車示范應用,截至目前,我國燃料電池汽車示范應用城市群已涵蓋47座城市,跨地域“合縱連橫”,扮演著全國燃料電池汽車示范應用“排頭兵”的角色。
氫燃料產業成國家重點發展方向
步入2022年,在碳達峰、碳中和的“雙碳目標”之下中央及地方政府對氫燃料產業的重視程度明顯加強。2022年3月24日,國家發改委正式公布《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1-2035年)》,明確氫能是未來國家能源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用能終端實現綠色低碳轉型的重要載體、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重點發展方向。同時,《規劃》為氫能產業擬定了三個五年發展計劃:到2025年,初步建成較完整供應鏈、產業體系,燃料電池車保有量達到約5萬輛;到2030年,形成較為完備的氫能產業技術創新體系、清潔能源制氫及供應體系;到2035年,形成氫能產業體系,構建涵蓋交通、儲能、發電、工業等領域的多元氫能應用生態。
全國各地也競相加大對燃料電池汽車產業的布局推動力度,政策明顯“加碼”,重點項目接連落地,產業發展日漸活躍的信號清晰釋放。包括北京、上海、天津、內蒙古在內的多個省份都在近期發布了氫能產業規劃文件。其中《上海市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2—2035年)》提出,到2025年,建設各類加氫站70座左右,燃料電池汽車保有量突破1萬輛,氫能產業鏈產業規模突破1000億元。
長盈精密等上市公司值得關注
氫燃料電池汽車產業的大發展,也必將帶動產業鏈中的一大批企業快速崛起,特別是核心關鍵零部件供應商將持續受益。在A股市場,長盈精密、美錦能源、雪人股份、雄韜股份、德威新材等上市公司都是我國氫燃料電池及汽車產業的重要參與者,也是A給市場上的主要氫能源概念股。
其中,長盈精密在燃料電池金屬雙極板領域掌握了核心技術。公司在互動易上回答投資者提問時表示,公司在氫燃料電池金屬極板領域正在為國家重大裝備客戶承接相關研發任務,已基本掌握了氫燃料電池金屬極板的關鍵技術,且形成了研發和生產所需要的設備配置、工藝條件和相關技術開發的人才團隊,現已經得到部分氫燃料電堆企業的初步認可。
氫燃料電池系統由電堆與進氣系統、冷卻系統、供氫系統和電控系統等構成,其中雙極板作為氫燃料電池電堆的重要組成部件,其功能主要是保證氣體在電極表面的流動,將反應氣體輸送至膜電極,收集電流和熱量,同時排出電池反應中生成的水。一般而言,在電堆成本構成中,金屬雙極板可占42%。
根據中國汽車流通協會提供的上牌信息顯示,2025年5月,國內客車(含輕客、中客、大客)月度實際銷量達到4.2萬輛,相比去年同期呈負增長,降幅為1%。 上牌維度的客車終端實際銷量,更能反映國內客車市場需求的真實狀況,進一步拉長來看,今年前5個月的數據同樣不容樂觀。統計數據顯示,2025年1-5月,國內客車實際銷量達到19萬輛,與去年同期的銷量持平。 整體來看,進入2025年后,本輪始于2023年的國內客車市場快速放量,似乎已進入瓶頸期。 從年度銷量數據,可以明顯看到,2023年之前,國內客車市場進入增長停滯期,2019年銷量達到36萬輛后,此后4年時間都在35萬輛上下徘徊,始終難以突破。而2023年開始打破僵局,同比增速達到14%,年度銷量接近40萬輛,2024年快速拉升,年度銷量一舉突破50萬輛大關,而增速更是高達29%。 2023年和2024年的快速放量,與多重因素密切相關。首先是疫情結束后國內旅游市場的爆火,直接拉動2023年國內旅團細分市場的客車需求,此后,2024年7月,國家出臺以舊換新政策,推動城市公交車電動化替代,支持新能源公交車及動力電池更新,這一政策有力推動了公交車的更新熱潮,從而推動國內公交細分市場的客車需求集中爆發。 以公交市場為例,在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