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氫能國際集團控股有限公司(簡稱“香港氫能國際”)近日于廣東省云浮市郁南縣成功舉辦研發成果發布會。本次會議公布兩項研發成果:“卡文迪許:氫內燃機引擎汽車”以及“氫能方舟:制儲加一體化氫氣站”。
國際氫能協會副主席毛宗強、國杰研究院綠氫碳中和產業研發部副主任黃明明、東莞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創新中心碳中和研究室副主任孟翔宇等嘉賓出席發布會并對香港氫能國際的研發成果表示高度贊揚。
“希望香港氫能國際的兩項成果可以盡快落地,造福社會。”國際氫能協會副主席毛宗強在會上表示,目前,氫燃料電池汽車的推廣面臨兩個主要問題:第一是加氫站的缺乏。第二是氫燃料電池汽車成本高、售價高,不利于推廣應用。在這個情況下,香港氫能國際的兩項研發成果很好的彌補了這個缺陷。該公司自主研發的氫內燃機引擎汽車成本相對于氫燃料電池汽車更低,利于推廣。另外研發的加氫站成本不高,模塊化的建站模式,只要通水通電就能現場制氫儲氫加氫,非常便捷。
會上,香港氫能國際大中華執行官楊官華博士和香港氫能國際總工程師孔令才為毛宗強等參會嘉賓示范了氫能方舟一體化氫氣站的操作過程,該裝置結合了制氫、提純、增壓、儲氫、冷卻、加氫以及氫氣安全保護裝置。
孔令才表示,加氫站的所有設備都是公司自主研發,使用的加氫槍是我國第一支可以電子顯示氫氣的加氫槍,只要把加氫槍插進汽車的加氫接口就可以檢測到汽車剩余的氫氣。目前,市場上氫氣站的加氫槍多數從德國進口,成本高達8到10萬人民幣,而香港氫能國際研發的加氫槍不但成本低,而且經過測試加注壓力提高至90兆帕(MPa)也能使用,同時可以適配不同壓力的儲氫罐。
會上,楊官華博士與參會嘉賓試駕卡文迪許氫內燃機汽車后介紹說,氫內燃機引擎汽車對比傳統電動車更方便更環保。傳統的電動車充電時間長不適合長距離的出行,而氫內燃機引擎汽車的加氫時間與傳統的汽油車差不多,在長途出行情況下,用戶不需要利用大量的時間為汽車充電,能夠節省出行時間。另外電動車的電池組成含有貴金屬,電池也沒有辦法自然降解,需要專業機構處理,否則會對環境造成污染。而氫內燃機引擎不需要用到電堆系統,直接使用氫氣作為燃料推動汽車,氫氣燃燒后產生水對環境沒有污染。社會上對于氫內燃機的質疑包括早燃、回火、氫脆、氮氧化合物產生等問題,香港氫能國際也已經通過自主研發的技術手段使其有效解決。
香港氫能國際為構筑全新概念氫能交通,未來將氫內燃機技術應用到市政環衛、城市公交、城際運輸、網約車四大主體運營,圍繞建設低碳交通體系,營造氫能綠色環保交通概念城市,結合制儲加一體化氫氣站將氫氣價格平民化。同時香港氫能國際也會搭建云數據平臺記錄用戶的氫氣使用數據,為碳排放交易平臺的發展提供數據支持,后續待碳排放交易平臺開放氫能產業方面的碳積分計算,會回饋用戶相應的碳積分,為其零碳出行提供經濟誘因,進一步減少用車成本。
特別推薦:國際氫能與燃料電池展現場參觀報名
根據中國汽車流通協會提供的上牌信息顯示,2025年5月,國內客車(含輕客、中客、大客)月度實際銷量達到4.2萬輛,相比去年同期呈負增長,降幅為1%。 上牌維度的客車終端實際銷量,更能反映國內客車市場需求的真實狀況,進一步拉長來看,今年前5個月的數據同樣不容樂觀。統計數據顯示,2025年1-5月,國內客車實際銷量達到19萬輛,與去年同期的銷量持平。 整體來看,進入2025年后,本輪始于2023年的國內客車市場快速放量,似乎已進入瓶頸期。 從年度銷量數據,可以明顯看到,2023年之前,國內客車市場進入增長停滯期,2019年銷量達到36萬輛后,此后4年時間都在35萬輛上下徘徊,始終難以突破。而2023年開始打破僵局,同比增速達到14%,年度銷量接近40萬輛,2024年快速拉升,年度銷量一舉突破50萬輛大關,而增速更是高達29%。 2023年和2024年的快速放量,與多重因素密切相關。首先是疫情結束后國內旅游市場的爆火,直接拉動2023年國內旅團細分市場的客車需求,此后,2024年7月,國家出臺以舊換新政策,推動城市公交車電動化替代,支持新能源公交車及動力電池更新,這一政策有力推動了公交車的更新熱潮,從而推動國內公交細分市場的客車需求集中爆發。 以公交市場為例,在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