絡繹不絕的車輛從隧道內飛馳而過,放眼望去,流動星空閃爍,幸福樹向遠處延伸,黃河根脈歲歲安瀾的幸福感撲面而來。這里,是黃河河床下54米的濟南黃河濟濼路隧道。
濟南黃河濟濼路隧道
由中鐵十四局大盾構公司承建的濟南黃河濟濼路隧道,是實現助力濟南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建設和濟南新一輪規劃發展及新舊動能轉換的標志性工程,也是濟南市落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國家戰略的重大工程。
頭頂“懸河”打隧道
黃河泥沙奔騰,在濟南濼口段形成有名的“地上懸河”。多年來,沿岸百姓只能通過受制于黃河水量和天氣的濼口黃河浮橋通行。他們熱切渴盼快速、便捷、經濟、全天候通行的交通方式。
2017年11月,濟南黃河濟濼路隧道工程破土動工。隧道全長4760米,盾構段長2519米,管片外徑15.4米,雙管雙層,隧道內上層為雙向6車道公路,下層為軌道空間預留,是目前世界最大直徑公軌合建盾構隧道。
項目團隊利用豐富的經驗,結合地質實際打造出兩臺長166米、重4000噸的超大直徑泥水平衡盾構機,刀盤開挖直徑15.76米,相當于5層樓高。掘進過程中,項目團隊每掘進一環,都根據地層覆土厚度、土質、容重等參數,計算盾構機切口壓力,保持盾構機和土體壓力平衡。為了確保大堤零沉降,他們還每10米為一個斷面設置一系列沉降觀測點,一天測4次標高。
隧道貫通現場
經過511個日夜的堅守,盾構機穿越層層敏感構筑物,實現雙線貫通,最高日進尺達到12環,最高月進尺370米。2021年國慶前夕,隧道正式通車,萬里黃河從水上跨越到水下穿越的新時代正式開啟,濟南攜河發展、新舊動能轉換先行區建設的新篇章也就此展開。
突出重圍破天塹
“黃河奔騰千百年,不斷抬高的河床更像‘地質博物館’,不僅有像‘老膠泥’的粉質黏土、來歷不明的鋼板,還有經億萬年沉淀沉積而成的鈣質結核。”該項目盾構經理董冰說,這些鈣質結核形態各異、結構復雜、質地堅硬,強度普遍達到45兆帕,最大達90兆帕,最大的一塊有75厘米長,重達75公斤。
它們“躲”過盾構機前端顎式破碎機,進入管道并在其中“橫沖直撞”,導致漿液滯留、卡管卡泵,嚴重時導致管道磨損、設備停機。最困難的一次26小時只掘進了2米,前后拆卸19次排漿泵,共掏出58塊鈣質結核。針對卡泵問題,建設團隊“換個角度想問題”,在泥漿泵前端加裝液壓雙循環采石箱,還通過將出漿管自身旋轉180度、進漿管和出漿管互換、提前焊接鋼板補強等方式解決管道磨穿難題。
除了鈣質結核,粉質黏土也是難點。黃河下的“老膠泥”,黏土顆粒含量高、含水率高,5微米以下的黏性顆粒含量達到26.5%,每環產生的廢漿量達1000立方米以上,漿液處理難度極大。他們通過對盾構機選型進行優化設計,調整刀盤開口率、刀具布置、改進刀盤中心沖刷等技術措施,降低黏土地層對盾構掘進的影響,綜合采用絮凝、壓濾、離心處理技術,解決廢棄漿液的綠色處理難題。通過廢棄漿液的高效處理、壓濾廢水重新造漿,做到施工零排放。
科技創新結碩果
在隧道施工過程中,項目團隊始終堅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先后攻克超深基坑施工、盾構淺覆土始發、穿越多處敏感建筑物等十幾項難題,形成的超大直徑盾構高效掘進等關鍵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錢七虎稱贊該工程是“一項以科技為支撐的高質量工程”。
他們依托錢七虎、李術才院士等組成的專家團隊、大盾構研究院等科研平臺開展科技攻關,還成立“李海振創新工作室”,與山東大學等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對19項科研課題展開集中攻關,先后申請專利88項。
同時,他們建設了國內首條15米以上管片智能化生產線,研發搭建盾構管片智能化生產管理信息平臺,通過管片抹面機器人、管片3D智能檢測系統對管片生產過程進行控制,實現管片精度控制在0.5毫米內。
為確保軌道預留空間精度,他們研發內部結構精細化快速成套施工技術,首次采用超大π型箱涵同步安裝工藝,采用可調節箱涵,自主研發箱涵精調臺車,箱涵拼縫錯臺控制在正負10毫米之內;發明弧形內襯臺車,一次澆筑成型,工作效率提高1.5倍,用工數量減少一半。
隧道通車前夕,項目建設者在隧道內拍照留念
萬里黃河向初心,大浪淘沙始見金。濟南黃河隧道濟濼路隧道工程,作為人類歷史上首次成功穿越地上懸河,為黃河中下游地區穿黃隧道建設積累了經驗、打下了基礎,從此,以萬里黃河第一隧為開端,曾經的“天塹”正加速變為通途,通往高質量協調發展的全新篇章!
軌道交通展消息 2025年4月,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共有54個城市開通運營城市軌道交通線路326條,運營里程10975.8公里,實際開行列車361萬列次,完成客運量28.5億人次,進站量17.0億人次。4月份,客運量環比減少0.3億人次,減少1.0%,同比增加0.9億人次,增加3.3%。4月份全國總運營里程的平均客運強度為0.865萬人次每公里日,環比增加2.1%,同比減少3.5%。本月無新開通線路。 其中,43個城市開通運營地鐵、輕軌線路268條,運營里程9507.8公里,完成客運量27.5億人次,進站量16.3億人次;16個城市開通運營單軌、磁浮、市域快速軌道交通線路25條,運營里程970.7公里,完成客運量8695萬人次,進站量5809萬人次;18個城市開通運營有軌電車、自動導向軌道線路33條,運營里程497.3公里,完成客運量1047萬人次,進站量990萬人次。 相關推薦:軌道交通展展位預訂??軌道交通展免費報名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