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7日,重約350噸的“川龍?zhí)枴倍軜嫏C,結束了歷時293天穿越之旅,在后湖的湖底畫出一條優(yōu)美的“U”形弧線,標志著地鐵前川線天陽路站-騰龍大道站盾構區(qū)間(簡稱“天騰盾構區(qū)間”)實現雙線貫通。
武漢地鐵集團建設事業(yè)總部一級項目經理李結元介紹,前川線天騰盾構區(qū)間長約2.409公里,其中下穿后湖段約1公里。為充分減少工程建設對后湖湖泊功能、區(qū)域景觀和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影響,保護水生物,將天騰區(qū)間原設計的高架上跨方案調整為盾構下穿。盾構機以先下坡、后平行、再上坡的姿態(tài),先后側穿四環(huán)線高架、下穿后湖,最終在騰龍大道站出洞。
李結元介紹,天騰區(qū)間是一條集“綠色品質”于一身的隧道區(qū)間,放棄了湖面架橋的傳統(tǒng)建設模式,重新勘察和設計,選擇了難度系數更高的水下盾構作業(yè)。同時,隧道內首次采用全環(huán)預埋滑槽技術,免去了傳統(tǒng)的鉆孔螺栓錨固管線方式,低碳節(jié)能,安裝也更加高效。
按照“最小的破壞就是最大的保護、循環(huán)利用就是最大的節(jié)約”的環(huán)保原則,項目部自進場以來,從場區(qū)布置、便道硬化、施工機械地選用等各方面,全面落實環(huán)保要求,加強廢水、廢渣、廢氣、粉塵、泥漿處置。拌合站更是采用了全封閉式建站模式,最大限度降低了粉塵、噪音、廢水的影響。
同時,施工現場配備了水泥棚、渣土棚、材料棚及井口防塵簾設施,還有揚塵檢測系統(tǒng)、圍擋附著式噴淋系統(tǒng)、霧炮、自動洗車機等,把對周邊環(huán)境的影響降至最低。盾構機開挖泥渣經過渣土池沉淀壓濾處理,運至消納場集中處理,實現“零污染”“零排放”。
后湖湖底為難啃的不良地層。施工方中鐵十四局項目經理曹寅介紹,湖底為粗砂、圓礫礫砂層及泥質粉砂巖,為了實現“一口氣”成功穿越,“川龍?zhí)枴倍軜嫏C專門定制了特殊的刀具。
由于后湖地層滲透系數大,盾構機穿越后,隧道止水防滲漏成為管控重點。為此,項目部在隧道管片拼裝下功夫,確保管片拼裝“滴水不漏”。
武漢地鐵集團建設事業(yè)總部業(yè)主代表鄒曉艷介紹,后湖段隧道埋深最大14.6米,最小12米,中間深,兩頭淺,呈“U”形。盾構機下穿時,建設者憑借多年施工經驗及高超的技術水平,確保相鄰管片拼裝的間隙誤差不超過1毫米。
“我們盾構機挖掘隧道時,水平軸旋轉角度不超過0.6°,盾構機猶如一支畫筆,在湖底畫出一道優(yōu)美的弧線。”鄒曉艷說。
武漢地鐵前川線工程將分兩期建設,前川線一期由園博園北站(不含)至橫店站,共7座車站,分別是馬池站、湯云海站、巨龍大道站、騰龍大道站4座地下站,以及天陽路站、臨空北路站、橫店站3座高架站。
7座車站有2座換乘站,巨龍大道站可與既有2號線換乘,天陽路站預留天河機場樞紐方向接軌條件。前川線全線串聯(lián)了黃陂前川城區(qū)、北車基地、臨空經濟產業(yè)示范區(qū)、盤龍城、東西湖區(qū)等重點發(fā)展地區(qū),是武漢市重要的客運走廊之一。
軌道交通展消息 2025年4月,31個省(自治區(qū)、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共有54個城市開通運營城市軌道交通線路326條,運營里程10975.8公里,實際開行列車361萬列次,完成客運量28.5億人次,進站量17.0億人次。4月份,客運量環(huán)比減少0.3億人次,減少1.0%,同比增加0.9億人次,增加3.3%。4月份全國總運營里程的平均客運強度為0.865萬人次每公里日,環(huán)比增加2.1%,同比減少3.5%。本月無新開通線路。 其中,43個城市開通運營地鐵、輕軌線路268條,運營里程9507.8公里,完成客運量27.5億人次,進站量16.3億人次;16個城市開通運營單軌、磁浮、市域快速軌道交通線路25條,運營里程970.7公里,完成客運量8695萬人次,進站量5809萬人次;18個城市開通運營有軌電車、自動導向軌道線路33條,運營里程497.3公里,完成客運量1047萬人次,進站量990萬人次。 相關推薦:軌道交通展展位預訂??軌道交通展免費報名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