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汽集團在分析師會議上表示,在燃料電池方面,集團旗下的捷氫科技發布了新一代燃料電池電堆M4和P4系統產品,關鍵性能參數已躋身全球前列,建成了全球首條萬臺級“卷對卷”膜電極生產線,核心零部件國產化水平持續提升。同時,捷氫科技完成了股份公司改制,并啟動了分拆上市。公司將以推進捷氫科技分拆上市為契機,加快氫能和氫燃料電池的產業化和商業化進程。今年年初上汽紅巖鄂爾多斯氫能重卡基地工廠投產、首批車輛下線,標志著全球首個萬輛級氫能重卡產業鏈項目落地取得階段性成果;在芯片供應方面,目前來看芯片短缺在逐步緩解,但局部短缺現象仍可能貫穿全年。
面對去年以來的芯片短缺問題,公司加快推進實施車規級芯片國產化策略,推進75款芯片完成國產化開發并進入整車量產應用,同時以產業投資賦能技術創新,投資地平線、晶晨半導體、芯鈦科技、芯旺微電子等十余家芯片公司,不斷加快汽車芯片產業鏈布局。
在新能源產品方面,公司2021年新能源汽車銷量達到73.3萬輛,同比增長128.9%,位居國內第一、并且在全球新能源車銷量排名前三;在新能源技術方面,公司在自主掌控電池、電驅、電控系統等核心技術的基礎上,對新一代鋰電池、固態電池、IGBT和碳化硅電驅動模塊等關鍵技術實現前瞻布局,燃料電池系統技術性能已可比肩全球領先水平,相關技術均已率先實現產品化落地。到2025年,上汽集團規劃在全球實現新能源汽車銷量超過270萬輛,占上汽整車銷量的比重不低于32%。
此外,上汽集團透露了榮威、MG、智己、飛凡等自主品牌乘用車之間的定位與協同情況。榮威定位“優品國民車”,以品質、舒適和空間為特色,主攻主流家用市場;在新能源產品方面,主力產品加快“電驅化”,并持續提升電動車銷量占比。名爵/MG定位“個性化全球車”,以“智領風潮”、“國際風范”為特色,全面擁抱個性化消費潮流;在新能源產品方面,致力于打造滿足C端年輕用戶需求的純電產品,帶動品牌進階。智己定位“高端豪華智能電動車”,以數據驅動、峰值體驗、用戶共創為特色。飛凡定位“中高端純電智能移動空間”,以科技時尚為特色。
其中,智己L7和飛凡R7都在按計劃推進中,智己L7于2月底正式投產,并開始聚焦駕控性能深度體驗開展一系列試駕活動,計劃于3月底正式上市;飛凡R7于3月21日首批PPV預制量產車正式下線,這標志著R7生產線全線貫通和線上造車驗證的完成,產線工藝設備成熟度、三電系統的可靠性、耐久性以及智能駕駛、智能座艙的軟硬件匹配程度已接近量產狀態,距離正式量產交付更近一步。
根據中國汽車流通協會提供的上牌信息顯示,2025年5月,國內客車(含輕客、中客、大客)月度實際銷量達到4.2萬輛,相比去年同期呈負增長,降幅為1%。 上牌維度的客車終端實際銷量,更能反映國內客車市場需求的真實狀況,進一步拉長來看,今年前5個月的數據同樣不容樂觀。統計數據顯示,2025年1-5月,國內客車實際銷量達到19萬輛,與去年同期的銷量持平。 整體來看,進入2025年后,本輪始于2023年的國內客車市場快速放量,似乎已進入瓶頸期。 從年度銷量數據,可以明顯看到,2023年之前,國內客車市場進入增長停滯期,2019年銷量達到36萬輛后,此后4年時間都在35萬輛上下徘徊,始終難以突破。而2023年開始打破僵局,同比增速達到14%,年度銷量接近40萬輛,2024年快速拉升,年度銷量一舉突破50萬輛大關,而增速更是高達29%。 2023年和2024年的快速放量,與多重因素密切相關。首先是疫情結束后國內旅游市場的爆火,直接拉動2023年國內旅團細分市場的客車需求,此后,2024年7月,國家出臺以舊換新政策,推動城市公交車電動化替代,支持新能源公交車及動力電池更新,這一政策有力推動了公交車的更新熱潮,從而推動國內公交細分市場的客車需求集中爆發。 以公交市場為例,在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