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上午,部署于合肥軌道4號線全線的無人機順利升空,自動執行軌道安全保護區巡檢任務,同時,隧道內量子數據開始實時傳輸、人工智能模型開始實時計算,標志著合肥軌道正式上線運行全空間智能感知巡檢系統。該系統融合了低空智能巡檢與量子精密測量兩大核心技術,這種技術模式為國內首創。
為最大程度保障軌道交通線網運營安全,防止違規施工影響結構安全,近年來,合肥軌道深耕低空和量子技術,首創全新模式的全空間智能感知巡檢系統。該系統使用無人機“特種兵”低空實時監測地面情況,地下有量子精密測量“哨兵”負責地下監測和預警地面情況,兩者都裝備了智能算法大腦,分工明確、各顯其能,共同協作實現軌道安全全方位監控與預警,為乘客乘車安全加上了雙保險。
其中,低空智能巡檢系統由中國通號同合肥軌道聯合研發,可利用無人機和智能AI技術實現分析和預警,自動識別大型施工機械、車輛以及違規操作等風險點,提升軌道保護區安全管理效率。相對于傳統人工巡檢方式,無人機具有“跑得快、站得高、看得遠”的先天優勢,再加上人工智能算法的植入,不僅能夠提升2至4倍的巡檢效率,而且具有機動性強、自動化水平高和投入成本低的特點,能夠大幅減少人力需求,提高巡檢質量。
此外,為了解決軌道安全保護區巡檢成本巨大、難以實時監測等問題,合肥軌道創新應用軌道安全光纖智能預警系統,該系統由智地感知(合肥)科技有限公司同合肥軌道聯合研發,可將量子精密測量技術應用到分布式光纖傳感領域,把隧道內的一根普通光纖變成具有聽聲辨位能力的光纖,巧妙地規避了傳統巡檢成本巨大的問題,實現了監測實時性和區域全覆蓋性。此外,該系統在人工智能模型方面大膽創新,使得光纖還具有智能識別入侵信號的能力,實現防患于未然的效果。
兩個系統的深度融合,充分發揮了光纖預警系統24小時不間斷監測與低空巡檢系統隨時出發、觀測清晰的優勢。二者取長補短,互為依托,從而可以更好的應對軌道安全突發事件。避免了系統間因數據隔離、各自為戰無法形成合力的情況,在巡檢技術領域的探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使得軌道交通系統的巡檢模式真正邁向了“耳聰目明”。
4號線應用全空間智能感知巡檢系統,是合肥軌道在智慧城市建設及軌道交通運維管理方面邁出的重要一步。合肥軌道將不斷深度細化技術與管理需求,進一步加大科技創新力度,結合實際應用發展新質生產力,提升科技成果轉化水平,圍繞低空經濟、量子技術和數智化戰略布局,在實驗室建設、應用場景研究、安全平臺應用、成果轉化等方面持續探索,助力合肥市打造更加宜居宜業的科技之城。
根據中國汽車流通協會提供的上牌信息顯示,2025年5月,國內客車(含輕客、中客、大客)月度實際銷量達到4.2萬輛,相比去年同期呈負增長,降幅為1%。 上牌維度的客車終端實際銷量,更能反映國內客車市場需求的真實狀況,進一步拉長來看,今年前5個月的數據同樣不容樂觀。統計數據顯示,2025年1-5月,國內客車實際銷量達到19萬輛,與去年同期的銷量持平。 整體來看,進入2025年后,本輪始于2023年的國內客車市場快速放量,似乎已進入瓶頸期。 從年度銷量數據,可以明顯看到,2023年之前,國內客車市場進入增長停滯期,2019年銷量達到36萬輛后,此后4年時間都在35萬輛上下徘徊,始終難以突破。而2023年開始打破僵局,同比增速達到14%,年度銷量接近40萬輛,2024年快速拉升,年度銷量一舉突破50萬輛大關,而增速更是高達29%。 2023年和2024年的快速放量,與多重因素密切相關。首先是疫情結束后國內旅游市場的爆火,直接拉動2023年國內旅團細分市場的客車需求,此后,2024年7月,國家出臺以舊換新政策,推動城市公交車電動化替代,支持新能源公交車及動力電池更新,這一政策有力推動了公交車的更新熱潮,從而推動國內公交細分市場的客車需求集中爆發。 以公交市場為例,在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