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時間,廣州的雨總是突如其來。暴雨可能導致車站水浸,影響地鐵運行和乘客安全。
在被譽為“灣區時速最快地鐵”的廣州地鐵18號線橫瀝站,工作人員郭智斌目不轉睛地注視著工作室大屏幕上跳動的雨情信息,說:“一旦雨量超過風險值,我們就會收到預警電話。”
給他“打電話”的并非任何人,而是地鐵的“超級大腦”——穗騰OS。它是廣州地鐵與騰訊公司合作推出的數字基座,能打破數據壁壘,使“軟硬互通”,還能持續迭代、靈活拓展,讓地鐵的管理運營工作像操控手機一般輕松高效。
“這是過去軌道交通行業想不到的事!”廣州地鐵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何治新感慨,插上了“互聯網+”的翅膀,軌道交通事業的發展有了無限可能。
現今,地鐵18號線、22號線已經離不開穗騰OS。有了它,行車關鍵設備智能運維、乘客服務精準引導、車站全景管控、智慧安防應急等,都不在話下。比如在橫瀝站,原本開關站要靠“跑腿”,現在輕點鼠標、一鍵完成。
自1997年上線,廣州地鐵從一條線長成了密密麻麻的一張網,在客流強度多次位居全國第一的同時,運營安全表現、正點率也穩居世界前列。
這背后離不開硬核科技的支撐。以地鐵車身和軌道的“體檢”為例,過去“地鐵醫生”要在深夜地鐵停運后“人工出診”,費時費力;如今有了360度圖像外觀故障檢測系統和超聲波無損檢測技術等手段,可以對列車進行“全身體檢”和“B超探查”,觀察確認列車關鍵部件、軌道設備等是否正常,檢測精準度和作業效率都大大提高。
地鐵變得“聰明”,最重要的是為了方便乘客。通過大數據預測客流,操控人員可視情況投放空車、開放快速進站通道等,減少擁堵;站臺屏蔽門上的電子屏,還可以“告訴”你哪節車廂人更少更舒適……
未來的想象空間更大。國家正以粵港澳大灣區為試點,力推“四網融合”,即高鐵、城際鐵路、市域(郊)鐵路和地鐵的互聯互通。
身為廣州地鐵旗下廣東城際鐵路運營有限公司車站服務中心副總經理,肖瑩已感受到這股“熱度”:串聯廣州、惠州等五城的城軌吸引了廣大居民“用腳投票”,節假日客流更是超出預期。地鐵18號線還將往南“牽手”中山、珠海的城軌。
何治新也憧憬著:背靠業內唯一的城市軌道交通系統安全與運維保障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不斷“進化”的穗騰OS,將鏈接更為廣闊的天地。
若有“超級大腦”的加持,在這個流動的大灣區、智慧的大灣區,人享其行、物暢其流、心隨所愿,都有望實現!
根據中國汽車流通協會提供的上牌信息顯示,2025年5月,國內客車(含輕客、中客、大客)月度實際銷量達到4.2萬輛,相比去年同期呈負增長,降幅為1%。 上牌維度的客車終端實際銷量,更能反映國內客車市場需求的真實狀況,進一步拉長來看,今年前5個月的數據同樣不容樂觀。統計數據顯示,2025年1-5月,國內客車實際銷量達到19萬輛,與去年同期的銷量持平。 整體來看,進入2025年后,本輪始于2023年的國內客車市場快速放量,似乎已進入瓶頸期。 從年度銷量數據,可以明顯看到,2023年之前,國內客車市場進入增長停滯期,2019年銷量達到36萬輛后,此后4年時間都在35萬輛上下徘徊,始終難以突破。而2023年開始打破僵局,同比增速達到14%,年度銷量接近40萬輛,2024年快速拉升,年度銷量一舉突破50萬輛大關,而增速更是高達29%。 2023年和2024年的快速放量,與多重因素密切相關。首先是疫情結束后國內旅游市場的爆火,直接拉動2023年國內旅團細分市場的客車需求,此后,2024年7月,國家出臺以舊換新政策,推動城市公交車電動化替代,支持新能源公交車及動力電池更新,這一政策有力推動了公交車的更新熱潮,從而推動國內公交細分市場的客車需求集中爆發。 以公交市場為例,在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