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上午,濱海新區軌道交通B1線一期工程國祥西道站至濱海西站區間右線盾構順利始發,津濰高鐵“津城1號”盾構機在濱海新區津沽海河隧道正式始發,地鐵與高鐵兩條隧道的盾構工程同時在濱海新區展開,標志著天津軌道交通工程建設在進入2024年后,馬上就按下了“加速鍵”。
在海平面以下建設地鐵車站
隨著盾構機刀盤緩緩轉動,由天津濱海新區建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下屬子公司軌道公司建設,中鐵十局承建的天津濱海軌道交通B1線國祥西道站至濱海西站區間右線首臺盾構機“開拓號”順利始發,標志著項目全面轉入盾構施工階段。
據了解,國祥西道站至濱海西站區間長1122米,以國祥西道站為起點,沿著規劃路向南延伸,到達濱海西站。本區間采用兩臺盾構機進行施工,左、右線盾構均從國祥西道站始發,濱海西站接收。
“我們整個車站都是在海平面以下開挖,目前的盾構施工更是在海平面以下18米左右的地方進行,在加固措施方面,我們采用了包括一次首次注漿,二次注漿和補漿,這對車站的整體結構來說,做到了安全質量的保證。”中鐵十局天津地鐵項目部經理魏衍睿介紹說,在右線盾構始發大概一個月后,左線也將開始盾構施工,該區間隧道需近距離平行施工且穿越各種管線,施工風險高,對掘進控制要求十分嚴格。為確保盾構順利始發,項目部組成盾構專項技術小組,針對存在的高風險源提前統籌謀劃,多次組織專家評審,最終形成了切實可行的實施方案。
據濱海建投軌道公司安全質量部副部長孟繁星介紹,濱海新區軌道交通B1線作為濱海新區的南北骨干線,北起黃港欣嘉園,南至中部新城,線路串聯了欣嘉園、濱海西站、解放路商業區、于家堡金融區、中部新城等重點區域。與既有津濱輕軌、雙城間市域快線Z2線及連接濱海新區塘漢大的Z4線形成換乘,構成了新區軌道交通基本網。同時,B1線串聯了濱海西站、濱海站等對外重要交通樞紐,是“軌道上的京津冀”的重要節點,也是響應京津冀一體化發展的重要舉措。
津濰高鐵全線唯一一條盾構隧道
隨著津濰高鐵“津城1號”盾構機在濱海新區津沽海河隧道正式始發,標志著津濰高鐵津沽海河隧道全面加快建設,全線計劃2027年建成通車。
津沽海河隧道是津濰高鐵全線唯一一條盾構隧道,也是天津地區開挖直徑最大、獨頭掘進距離最長的高鐵大直徑盾構隧道。“津城1號”盾構機總長約120米,總重量約3200噸,將在覆土8.5米的地層始發,穿越淤泥質黏土、淤泥質粉質黏土、粉質黏土、黏土、粉土、全斷面粉細砂及砂土復合地層,向北獨頭掘進6014米,依次下穿大沽排水河、西南環鐵路東大沽站、津沽一線立交橋、中央大道立交橋、海河以及地震斷裂帶等一系列特大風險源。
“津濰高鐵是國家‘八縱八橫’高鐵網中京滬第二通道和沿海通道的組成部分,線路起自濱海站,終至濰坊北站,津沽海河隧道是全線控制性工程之一,本次盾構始發對工程建設具有重大意義。”市交通運輸委鐵路建設處副處長汪東升介紹,津濰高鐵建成后將進一步鞏固提升“軌道上的京津冀”,加強我市與山東半島、長三角的互聯互通,完善我市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更好地促進我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根據中國汽車流通協會提供的上牌信息顯示,2025年5月,國內客車(含輕客、中客、大客)月度實際銷量達到4.2萬輛,相比去年同期呈負增長,降幅為1%。 上牌維度的客車終端實際銷量,更能反映國內客車市場需求的真實狀況,進一步拉長來看,今年前5個月的數據同樣不容樂觀。統計數據顯示,2025年1-5月,國內客車實際銷量達到19萬輛,與去年同期的銷量持平。 整體來看,進入2025年后,本輪始于2023年的國內客車市場快速放量,似乎已進入瓶頸期。 從年度銷量數據,可以明顯看到,2023年之前,國內客車市場進入增長停滯期,2019年銷量達到36萬輛后,此后4年時間都在35萬輛上下徘徊,始終難以突破。而2023年開始打破僵局,同比增速達到14%,年度銷量接近40萬輛,2024年快速拉升,年度銷量一舉突破50萬輛大關,而增速更是高達29%。 2023年和2024年的快速放量,與多重因素密切相關。首先是疫情結束后國內旅游市場的爆火,直接拉動2023年國內旅團細分市場的客車需求,此后,2024年7月,國家出臺以舊換新政策,推動城市公交車電動化替代,支持新能源公交車及動力電池更新,這一政策有力推動了公交車的更新熱潮,從而推動國內公交細分市場的客車需求集中爆發。 以公交市場為例,在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