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新能源產業創新發展高地,又有新風口,萬億級賽道顯現。8月16日,2022“氫20國際氫能產業領袖(深圳)峰會”在深圳會展中心開幕。峰會圍繞“氫能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強化氫能前沿基礎技術研究、布局建設氫能創新載體、業界高端人才和團隊引育、加快氫能標準體系建設等”國際熱點問題,邀請一批國內外院士專家在新能源產業創新發展高地的深圳進行前沿探討。南都灣財社記者現場看到,在當前國家3060雙碳政策的推進下,碳減排和轉型發展新能源迫在眉睫。氫能作為理想的可再生能源儲能介質,成為未來能源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峰會由中國投資協會能投委、廣東省生產力促進中心、國際氫能聯合會、深圳可持續發展研究院支持,廣東省循環經濟和資源綜合利用協會、中國電子信息博覽會組委會、前瞻產業研究院主辦。組委會解釋,在粵港澳大灣區氫能產業創新發展高地深圳舉辦“氫20峰”會,是響應深圳大力發展氫能產業的一項重要舉措。
深圳搶先布局,重要文件頻發
據觀察,氫能自2019年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后,產業發展熱度不減。站在國家層面,3月23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1-2035 年)》 。據悉,在碳中和目標指引下,綠氫成為我國能源轉型升級的重要抓手之一。而按照光大證券研報的測算,到2050年我國氫能供應端市場規模達1.3萬億元,制氫端市場規模可觀,氫能產業發展迎來新機遇,意味著萬億級的新賽道呼之欲出。
實際上,深圳對此也有頂層設計。今年6月,《深圳市人民政府關于發展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和培育發展未來產業的意見》公開發布。南都灣財社記者注意到,文件重點提出布局20個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其中就包括了新能源產業。
今年7月18日,深圳市發改委發布《深圳市氫能產業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22-2025年)(征求意見稿)》,從打造氫能產業核心策源地等4個方面共制定18項重點任務。《行動計劃》提出,到2025年,示范燃料電池車輛不少于1000輛,建設加氫站不少于10座,氫能產業規模達到500億元。
院士專家助陣,啟動500億簽約揭牌
多位專家對于中國氫能產業的未來發展表達了樂觀看點。加拿大工程院院士、深圳市氫能協會榮譽會長王海江表示,“氫燃料電池的技術發展已有30多年的歷史了,還沒有實現規模化市場,由于國內的燃料電池產業鏈,氫燃料產業鏈不完善,打造氫能全產業鏈、提供全方位解決方案至關重要,每個環節協同發展都對氫能的規模化使用有重要影響。”
“我們中國作為一個制造業大國,我們制造業迫切的需要零碳的燃燒技術,在這方面我們應該盡快研究,為我們的高溫制造業實現雙碳貢獻我們的技術,打造氫能技術的升級版。”澳大利亞工程院院士、佛山仙湖實驗室學術委副主任程一兵如是提醒業界。
氫能國電投集團董事、首席技術官柴茂榮從氫能科技的應用角度分析指出,“我國可再生能源的資源稟賦完全可以滿足我國所有的能源需求,近未來的能源體系,多能源并存將長期存在,氫能將逐漸處于中心地位。”
資本也成為看點。南都灣財社記者留意到,在分論壇投融資與投資并購論壇,吸引了紅杉資本、招商局資本、中廣核、正威集團、賽馬資本、春陽資本、恒邦資本、中金、中盈資本、前海母基金等投研機構參與,聚焦資本落地。作為本屆峰會的“重頭戲”之一,現場還進行了涵蓋項目投產、跨界合作、政府對接、氫能基金建立及氫能領袖合作等總額超過500億數十項簽約儀式。峰會還進行了國際氫能投資并購聯盟、協鑫中央研究院灣區總院、國際海洋氫能產業聯盟、未來能源基金揭牌儀式。
軌道交通展消息 2025年4月,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共有54個城市開通運營城市軌道交通線路326條,運營里程10975.8公里,實際開行列車361萬列次,完成客運量28.5億人次,進站量17.0億人次。4月份,客運量環比減少0.3億人次,減少1.0%,同比增加0.9億人次,增加3.3%。4月份全國總運營里程的平均客運強度為0.865萬人次每公里日,環比增加2.1%,同比減少3.5%。本月無新開通線路。 其中,43個城市開通運營地鐵、輕軌線路268條,運營里程9507.8公里,完成客運量27.5億人次,進站量16.3億人次;16個城市開通運營單軌、磁浮、市域快速軌道交通線路25條,運營里程970.7公里,完成客運量8695萬人次,進站量5809萬人次;18個城市開通運營有軌電車、自動導向軌道線路33條,運營里程497.3公里,完成客運量1047萬人次,進站量990萬人次。 相關推薦:軌道交通展展位預訂??軌道交通展免費報名參觀